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教育孩子是以孩子的幸福為先的嗎

孩子的幸福並非優先考慮

在教養手段中, 常出現心理貶低與撤回愛的方式, 像是透過不斷地貶抑孩子, 讓孩子覺得只有聽父母親的話才是對的, 唯父母之命是從, 方便管理控制;以收回父母對孩子的愛為籌碼, 迫使孩子就範, 乖乖聽話。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 特別是學業與各種才藝表現, 是期待自己在親友面前有面子。 有些父母強力介入子女的生涯、伴侶選擇, 是著眼於自己的長遠利益與社會聲望, 孩子的幸福並非優先考慮。

陳永儀教授進一步指出, 如果父母有自戀特質的傾向, 他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Advertisiment

狀況一:孩子易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一直無法把幼兒的需求作為優先考慮, 只知道或只看得見「我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無法設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無法健康地經歷「當我有困難時, 周圍的人是能幫助我的」, 長期缺乏關愛的情況下, 長大後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狀況二:孩子也會不斷想成為焦點

「小孩的觀察能力是超乎想像的, 爸爸媽媽甚至不用說出口講, 從日常生活的相處互動中, 小孩就能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比較喜歡自己做什麼?或是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 爸爸媽媽會特別開心。 …此外, 小孩其實會特別想要取悅自己的爸媽。 」陳永儀教授說。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只注重「外在」表現, 對孩子的其他需求不屑一顧, 孩子很快就會學習到為了要獲得父母的關愛, 要不斷爭取表現。

代理人偽病症候群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指出, 有一種很少見的病症, 叫做「代理人偽病症候群」。 父母透過蓄意讓子女生病, 然後自己照顧孩子的過程中, 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滿足。

父母如何自我覺察?

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愛自己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指出, 愛自己, 說的不單單只是滿足自己某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 要瞭解、認識自己。 瞭解自己行為的動機, 把自己成長的過程, 跟現在連在一起。 先健全自我, 才懂得愛人。 自己的需求, 自己懂得滿足, 那麼, 愛起另一個人來, 包括自己的子女, 就會讓對方在關係中自在、輕鬆。

Advertisiment
這個時候的愛, 通常是利益雙方的, 換句話說, 也就是不會再把子女的外在表現, 當成是滿足自己的工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