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有朋友講述這樣的故事, 講自己總希望能夠擺脫家庭的影響, 卻在成長的過程中, 越長大越發現自己的行為和父母很相似。 原來, 我們不僅長的像父母, 連性格、行為和習慣, 都和他們緊密相連, 因為父母是我們生命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今天, 年輕人對下一代的教育觀已經和二三十年前的父母有了很大區別, 我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內在人格的發展。 這種關注其實只有一個要點, 那就是“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為, 寶寶的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
Advertisiment
孩子摔跤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事, 不同父母的反應也顯現了不同的家教。 孩子摔倒在地, 一個媽媽趕緊抱起孩子, 心疼地說:“寶寶, 摔疼了吧?”, 然後孩子大哭。 另一位媽媽則平靜站一邊, 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然後繼續跑著去玩。 為什麼一個孩子嬌氣而另一個卻很勇敢呢?其實關鍵因素不在於孩子, 而在於兩位媽媽的不同表現。 第一個媽媽的態度是緊張不安的, 她的緊張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痛的, 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 讓他變得嬌氣。 這種反應就是消極的暗示。 而第一位媽媽的態度很平靜, 同時也暗示摔跤沒什麼大不了, 給了孩子積極的暗示。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說, 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 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發生變化。 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 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 讓孩子于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據調查, 有接近 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 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家長的積極暗示。 因此, 父母應注意善用積極暗示, 避免消極暗示。
積極心理暗示的多種方式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很多種方法, 主要分為兩類, 語言暗示和非語言暗示。 語言暗示主要是通過講故事、做遊戲、角色體驗等方法,
Advertisiment
非語言暗示, 主要是父母自己要起到良好的模範作用。 記住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 為孩子所效仿。 父母自覺排隊, 用行為暗示孩子,
Advertisiment
此外, 在孩子獨立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要給孩子讚賞、肯定的眼神, 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 給孩子鼓勵、安慰、愛☆禁☆撫的目光, 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 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 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因為, 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 孩子能直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反應。
小編總結:家長暗示用得好, 將會培養一個健康、勇敢、樂觀、擁有優良品性、良好習慣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