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最不該對孩子做的事,其實父母也曾對你做過

最近, 和許久不見的一個老朋友逛街約會。 期待中輕鬆愉快的“女友時間”沒有, 反而是當了朋友的負能量情緒垃圾桶。

原來前段時間她剛陪父母去國內某旅遊勝地自由行了一周, 途中種種據她說來簡直是煎熬滿滿充滿折磨:

她覺得父母到哪都非要買票進那些又貴又沒意義的人造景點只為拍個照留念的行為非常無聊;遊覽景區時她時不時低頭玩手機, 父母就會生氣指責她只有“殼子”在陪著他們, 心早不知道飛哪去了;當他們單獨在某個場所時父母試圖跟她聊天, 她都下意識地想去摸手機假裝沒聽到,

Advertisiment
疲于應付。

因為她這些明顯心不在焉的敷衍表現, 直接激化了父母的不滿和怨氣, 整個旅途什麼情緒都有, 就是沒有開心。

“我工作這麼忙還特地抽空請假單獨陪他們去旅遊, 把家裡娃都丟給孩他爸擺平, 他們為啥還各種不滿?我也很心累好不好!”

朋友一臉憤憤不平, 覺得父母辜負了她的好意:

“能怪我嗎?他們當年不也是這個樣子嗎!無論想讓他們帶我去哪兒玩都有附加條件, 等到真去了他們又一臉不耐煩催著我趕緊玩完了好回家, 我有點什麼事想跟他們說, 我爸就顧著看電視只會‘嗯’, 我媽就嫌我煩嫌我囉嗦影響她做飯。 後來年紀大點了沒啥好跟他們說了, 他們又說我性格不好不夠大方。 現在換到他們自己了,

Advertisiment
就不高興了?要不要這麼雙標!”

聽到這裡綿媽算是明白了, 一個被童年陰影籠罩的小姑娘, 成年後不自覺地將當年父母的“所作所為”連本帶利地還了回去, 也不知道該同情她, 還是為兩位長輩歎息。

你在孩子小時候心不在焉的虛假陪伴, 多年後很可能就變為孩子對你漫不經心的敷衍陪伴。

我們現在的主流教育理念, 越來越強調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的重要性, 於是家長們卯足了勁, 像是完成待辦清單一樣兢兢業業地“做任務”, 似乎只要想得到、空閒的每一刻都跟孩子待在一起, 然而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

曾有面向父母的調研提問:“跟孩子在一起時, 你會經常看手機嗎?”其結果顯示, 從來不看的家長只有7%,

Advertisiment
經常看的有27%, 偶爾看的占到66%。

其實現在的手機跟2、30年前的電視、棋牌麻將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它們都是父母與子女相處的“介入物”, 讓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變成了單純待在一起, 這種“隱性失陪”時間成本巨大卻又隱含危害:

父母覺得自己花費了大量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 而實際卻只是單純物理上形同虛設的陪伴, 對孩子並無裨益甚至還有不良影響。 當孩子因為這種隱形失陪而表現出性格孤僻或交流障礙, 家長會不解惱怒甚至遷怒于孩子:我付出了這麼多時間精力, 你怎麼還是這個樣子?

隱性失陪很容易“欺詐”父母的雙眼, 干擾他們對孩子的判斷。 因為父母覺得自己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 便以為自己很瞭解孩子的狀況,

Advertisiment
然而事實是他們並不能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忽略了很多問題的發生, 最終積重難返時才恍然大悟。

此外,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他們對孩子的隱性失陪在多年後很可能反過來“回報”在自己身上。

曾經看過一個吐槽【為什麼一到節假日陪爸媽一起就特別無力難熬?】, 其中有一個回復讓我印象十分深:

我父母今年快60了, 我兒子也快7歲了, 然而我一點都不喜歡單獨跟他們相處。 我爸年輕的時候工作很忙, 出差是家常便飯, 我媽媽工作很清閒, 但我印象裡她其實也不常在家, 總是會出去打牌到很晚才回來, 我從小都是自己掛著鑰匙上學放學, 餓了就去棋牌室找她要錢買吃的。 後來我父母大概覺得這樣“放羊”不好,

Advertisiment
偶爾也會帶我一起出去玩, 但每次都能看出他們其實很不耐煩, 有時候我玩到半個小時就會開始催促我要走了。 我媽媽還曾讓我去棋牌室寫作業, 美其名曰陪我寫作業, 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現在他們年紀大了, 反而總是念叨要我多陪他們, 可是對我來說真的好難!每次我跟他們獨處, 都覺得特別煩, 真是發自心底的覺得煩, 雖然知道不好, 但完全無法控制自己。 他們喜歡的想要去的地方、做的事, 我都覺得好麻煩好無聊, 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特別不孝, 但是內疚過後還是一切照舊, 可能內心深處我是有點想報復他們的吧?

不過最糟糕的是, 兒子出生後我感覺我好像變得跟我爸媽一樣, 我不愛跟兒子獨處, 如果要單獨陪兒子,就會精神特別不集中,總是想做點其他的事。每次不得已要帶兒子去哪兒玩,都會特別不耐煩,覺得很無聊。兒子大概也有感覺到我的情緒吧,所以一直都跟我不親。

我真的很害怕將來兒子會變成我現在這個狀況,也很害怕將來我會跟我爸媽得到一樣的結果,就好像陷入了一種惡性的迴圈,特別無力特別絕望。

無論是我的那個老朋友,還是這個帖子的回復者,表現出的都是童年時遭遇父母隱性失陪的後遺症,最終將這些傷害全數還了回去。

看了這麼多,作為父母的你,還打算繼續忽視自己的隱性陪伴嗎?

其實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品質遠遠重要於時間。現實生活壓力巨大,父母們平時工作繁忙沒法長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盡可能將陪伴的品質提高,讓自己與孩子的這段經歷變成未來孩子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可有可無甚至不堪回首的記憶。

高品質的陪伴,是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雙方愉快而和諧地雙向溝通,通過各種“走心”的方式鼓勵、支援、教導孩子。

要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家長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真正用心陪孩子,與孩子交流,讓孩子知道這一刻你的關注點確實是他們。

由“物理陪伴”轉換成“心理陪伴”

孩子玩著積木,你玩著手機,孩子興奮地想給你展示“作品”,而你則只是敷衍地看一眼,“嗯嗯”幾聲就湊合過去。這樣的物理陪伴方式很普遍,但後續的問題也最常見——父母總覺得自己已經耗費了非常多的休息時間來“陪”孩子,而孩子卻完全感受不到父母“陪”,這樣的陪伴時間再久也是在做無用功。真正的陪伴不會是單純兩個軀殼待在一起,而各自心思都已四散飛去。

無論是與孩子一起親子閱讀,還是陪孩子一起玩玩具研究各種“小趣事”,都是讓家長走進孩子心理的好的方式,這樣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才是一種有效的心理陪伴。

孩子想要的陪伴,而不是家長想要的

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容易跌入的誤區還在於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孩子自己的意願。即使是父母自己覺得非常好玩有趣的事情,孩子也未必會很喜歡。跟孩子交流溝通,瞭解他們真正喜歡的親子活動,而不是靠父母“猜”。

陪伴孩子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感受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出發點。

不要用力過猛,把陪伴變負擔

不過有的時候父母也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

有的父母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往往會出現用力過猛的狀況,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陪著孩子。過猶不及,家長的陪伴占滿了孩子所有的時間,孩子就沒了獨處的機會,這樣長期以往很容易對父母產生病態的依賴,即使長大後需要獨立,孩子也沒有了獨立的能力。

還有些家長的陪伴形式其實就是在打擾孩子,孩子要讀繪本給父母聽,而父母則不出三句就打斷孩子“糾錯”,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也會讓孩子十分厭煩。

不拘泥於形式的陪伴,家長更輕鬆

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孩子也不應該吞噬父母本身的生活,有些家長會認為陪伴孩子就是時刻陪孩子玩耍,其實並不是如此。

當父母在忙碌其他事務時,其實也可以嘗試邀請孩子來充當陪伴的角色,例如當父母正在專心工作或閱讀時,你可以邀請孩子跟你一起,這時候雖然父母和孩子沒有在共同做一件事,但孩子獲得了另一種互不干擾的“同伴”感,也是非常好的親子體驗,父母也會相對更加輕鬆。

如果要單獨陪兒子,就會精神特別不集中,總是想做點其他的事。每次不得已要帶兒子去哪兒玩,都會特別不耐煩,覺得很無聊。兒子大概也有感覺到我的情緒吧,所以一直都跟我不親。

我真的很害怕將來兒子會變成我現在這個狀況,也很害怕將來我會跟我爸媽得到一樣的結果,就好像陷入了一種惡性的迴圈,特別無力特別絕望。

無論是我的那個老朋友,還是這個帖子的回復者,表現出的都是童年時遭遇父母隱性失陪的後遺症,最終將這些傷害全數還了回去。

看了這麼多,作為父母的你,還打算繼續忽視自己的隱性陪伴嗎?

其實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品質遠遠重要於時間。現實生活壓力巨大,父母們平時工作繁忙沒法長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盡可能將陪伴的品質提高,讓自己與孩子的這段經歷變成未來孩子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可有可無甚至不堪回首的記憶。

高品質的陪伴,是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雙方愉快而和諧地雙向溝通,通過各種“走心”的方式鼓勵、支援、教導孩子。

要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家長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真正用心陪孩子,與孩子交流,讓孩子知道這一刻你的關注點確實是他們。

由“物理陪伴”轉換成“心理陪伴”

孩子玩著積木,你玩著手機,孩子興奮地想給你展示“作品”,而你則只是敷衍地看一眼,“嗯嗯”幾聲就湊合過去。這樣的物理陪伴方式很普遍,但後續的問題也最常見——父母總覺得自己已經耗費了非常多的休息時間來“陪”孩子,而孩子卻完全感受不到父母“陪”,這樣的陪伴時間再久也是在做無用功。真正的陪伴不會是單純兩個軀殼待在一起,而各自心思都已四散飛去。

無論是與孩子一起親子閱讀,還是陪孩子一起玩玩具研究各種“小趣事”,都是讓家長走進孩子心理的好的方式,這樣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才是一種有效的心理陪伴。

孩子想要的陪伴,而不是家長想要的

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容易跌入的誤區還在於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孩子自己的意願。即使是父母自己覺得非常好玩有趣的事情,孩子也未必會很喜歡。跟孩子交流溝通,瞭解他們真正喜歡的親子活動,而不是靠父母“猜”。

陪伴孩子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感受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出發點。

不要用力過猛,把陪伴變負擔

不過有的時候父母也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

有的父母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往往會出現用力過猛的狀況,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陪著孩子。過猶不及,家長的陪伴占滿了孩子所有的時間,孩子就沒了獨處的機會,這樣長期以往很容易對父母產生病態的依賴,即使長大後需要獨立,孩子也沒有了獨立的能力。

還有些家長的陪伴形式其實就是在打擾孩子,孩子要讀繪本給父母聽,而父母則不出三句就打斷孩子“糾錯”,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也會讓孩子十分厭煩。

不拘泥於形式的陪伴,家長更輕鬆

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孩子也不應該吞噬父母本身的生活,有些家長會認為陪伴孩子就是時刻陪孩子玩耍,其實並不是如此。

當父母在忙碌其他事務時,其實也可以嘗試邀請孩子來充當陪伴的角色,例如當父母正在專心工作或閱讀時,你可以邀請孩子跟你一起,這時候雖然父母和孩子沒有在共同做一件事,但孩子獲得了另一種互不干擾的“同伴”感,也是非常好的親子體驗,父母也會相對更加輕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