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最大的問題是“觀”自己太少而“管”孩子太多

一天傍晚帶孩子在外邊的小路上玩。 邊上匆匆地來了一對母子。 兒子背著書包在前面走著, 一下子朝左, 一下子又朝右, 還偶爾低頭拾起路邊的石頭看看。

媽媽就在後面跟著。

應該是看不慣兒子走路的樣子, 大罵道,

“你沒長眼睛啊, 不知道怎麼走路啊!”

那個小男孩好像什麼都沒有聽見, 繼續自己的遊戲。

最後媽媽氣不過, 快步追上去朝著兒子後腦勺就是一下。

“你路走不好, 是不是耳朵也不好使喚啊!你聾了嗎?”


這時候前面那小學生兒子就聳搭著腦袋走著。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 我真不敢相信一個媽媽會因為這樣的事就熊孩子一通。

Advertisiment

招誰惹誰了呢?受這麼大罪。

生活在這樣的媽媽身邊的孩子, 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我想到如果是我的話, 我肯定會瘋掉的。

寧靜的空氣中就留下媽媽那刺耳的叫駡聲。

還別說, 這樣的父母還很多。

對孩子管的太多, 而從來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聽話, 但是父母看到的、想到的、說出的話就是對的嗎?

前幾天看到一個媽媽的留言:

家裡的那個孩子真的太難以管教了, 每次我很和氣地跟他說話, 他還是不聽話, 只有我大喊大叫的時候才有用, 有時候還要我動手才行。

其實我自己的脾氣不好, 我也很清楚, 但是我發現如今在家裡, 我總是在發火中或者正在準備發火。

每次發完火後我也挺後悔,

Advertisiment
因為我害怕傷害到他, 而我也發現兒子脾氣越來越大, 跟我一樣控制不住, 該怎麼辦?

其實這樣的留言不止一次看到。

太多的媽媽有這樣的苦惱。

每次看到, 我都感慨, 如今的父母就是太希望孩子能“聽話”。

因為聽話的孩子大家都喜歡。

比如該吃飯的時候孩子好好吃飯, 該睡覺的時候, 孩子就蹦躂蹦躂地上床了, 該去上學的時候, 開心出門, 進校園時還給一個燦爛的笑容。

這樣的“聽話”當然好, 是父母喜歡的, 也是孩子需要的, 因為這是成長和生活的點滴。

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 那是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 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

很多時候, 父母不理解, 再加上管的太多, 會讓孩子的內心激起對抗心理。

我家那小子是很聽話的那種,

Advertisiment
去商店從不亂買東西, 哪天如果買了一根棒棒糖就覺得是天大的好事。

記得有一天, 我帶他去商店取快遞。

有幾個孩子在那裡買一種糖, 裡面還有卡片。

這時候他看得入迷, 也想買一個看看。

當時我也著急有事, 沒有答應, 拉著他就回去。

當時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站在那一動不動, 撅著嘴巴, 聳著眉頭。

“你怎麼就不聽話, 我說那種糖吃不得, 趕緊回去。 ”

他死活不依, 還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我就來氣了, 拽著他就回去了。

當孩子媽回來後才弄清楚他不是要吃糖, 而是想看看那些大孩子玩的卡片是什麼。

孩子的好奇心是無窮的。

在那種時候, 完全可以蹲下來問問他的想法, 並且約定好給他看一下。

其實年齡沒到,

Advertisiment
也沒有玩伴, 那些卡片玩具他也是玩不了多久的。

完全是我自己管的太多, 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這樣的思維:我已經和氣地跟你說話, 你竟然還是不聽, 那我就對你狠一點, 於是對著孩子發脾氣, 威脅恐嚇強制加責駡。

這樣做, 不僅僅是在自己跟孩子之間建起一道隔閡, 而且會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好的學習物件。

仔細想一想, 孩子發的那些脾氣, 不就是從你那裡學到的嗎?

在家庭中, 母親往往承擔了更多教育、照顧孩子的責任。 可是這媽媽占了主導地位之後, 過於強勢的媽媽, 反而是影響了孩子性格的形成。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精彩的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 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

Advertisiment
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 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 怕受批評, 儘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因為, 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 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 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

心理諮詢發現, 大凡是那種強悍的母親, 培養出的不是強悍的兒子, 反倒多數是軟弱甚至沒出息的孩子, 很多時候還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過大的壓力。

有一個媽媽留言說發現孩子有一個問題, 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地上, 就會和我們說對不起, 不小心把東西打翻了也會說對不起, 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的, 顯得很緊張。

我就問他, 為什麼要道歉, 他說怕奶奶和我發火, 我當時可難受了, 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是不是嚇著他了?

這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壓力。

家庭原本應該是孩子最放鬆、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可是父母管的太多,會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會瞞著你,躲著你,無法跟父母敞開心扉,也害怕回家,放學後寧願在外邊玩。

久而久之,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差。

記得有段時間,我媽過來了,兒子很高興,因為老人來了會允許他看動畫片。

可是我卻不是很喜歡他看,特別是規定上午的時間不能看。

有一天,我一大早就出門了。

當我自己輕輕地打開門,又推開房門的時候,發現兒子正慌慌張張忙著把那個播放機關掉,當時的動作真的很快,而且他以為我沒有看到,雖然有點緊張,但還是裝作什麼都沒有做的樣子。

而我媽就在帶著耳機看電影,兒子就拿著她的移動播放機看動畫片。

我就問他“你剛剛在幹什麼呀?”

“沒幹什麼。”

“真的嗎?”

“真的。”

我心想,還學會了撒謊,可這不就是我管太多的結果嗎?

我也沒有拆穿他,一個小小的孩子會這樣做,肯定是我的問題。

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

我決定改變自己。

第二天下午的時候,我把他叫過來

“你想看什麼動畫片,告訴老爸,給你放。”

他當時的表情很詫異,好像不敢相信我說的。

“今後下午的5點半到6點可以做你的動畫片時間。其他的時間就不要看,可以嗎?”

“好!”

“你想看什麼動畫片就跟爸爸說,隨便看。”

好吖!

孩子一陣歡呼。

而從那天以後,他也沒有再去偷偷躲著我看。

而是每天下午的時候看一會,到了時間會主動關掉,甚至在吃飯前會把電視機關掉,自己來飯桌吃飯。

這個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引導的力量。

“治水是堵不如疏,教孩子是禁止不如引導。”

當我們信任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管著孩子時,他們的自我就會被激發。

父母的正面鼓勵及正面榜樣力量就會激發孩子好的一面。

小小的孩子,都有敏感的心靈。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小心呵護,管的太多,也許看上去是“愛”。

但是過度的管就是一種能讓人感到窒息的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不斷地發展著,如果父母沒有學習、成長。

反而發著脾氣,那是對孩子赤裸裸地傷害,只是打著愛的名義罷了。

教育孩子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難做的不是怎麼管孩子,而是怎麼“觀”自己。

觀父母自己的內心及行為,提升自己。

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是不是嚇著他了?

這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壓力。

家庭原本應該是孩子最放鬆、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可是父母管的太多,會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會瞞著你,躲著你,無法跟父母敞開心扉,也害怕回家,放學後寧願在外邊玩。

久而久之,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差。

記得有段時間,我媽過來了,兒子很高興,因為老人來了會允許他看動畫片。

可是我卻不是很喜歡他看,特別是規定上午的時間不能看。

有一天,我一大早就出門了。

當我自己輕輕地打開門,又推開房門的時候,發現兒子正慌慌張張忙著把那個播放機關掉,當時的動作真的很快,而且他以為我沒有看到,雖然有點緊張,但還是裝作什麼都沒有做的樣子。

而我媽就在帶著耳機看電影,兒子就拿著她的移動播放機看動畫片。

我就問他“你剛剛在幹什麼呀?”

“沒幹什麼。”

“真的嗎?”

“真的。”

我心想,還學會了撒謊,可這不就是我管太多的結果嗎?

我也沒有拆穿他,一個小小的孩子會這樣做,肯定是我的問題。

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

我決定改變自己。

第二天下午的時候,我把他叫過來

“你想看什麼動畫片,告訴老爸,給你放。”

他當時的表情很詫異,好像不敢相信我說的。

“今後下午的5點半到6點可以做你的動畫片時間。其他的時間就不要看,可以嗎?”

“好!”

“你想看什麼動畫片就跟爸爸說,隨便看。”

好吖!

孩子一陣歡呼。

而從那天以後,他也沒有再去偷偷躲著我看。

而是每天下午的時候看一會,到了時間會主動關掉,甚至在吃飯前會把電視機關掉,自己來飯桌吃飯。

這個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引導的力量。

“治水是堵不如疏,教孩子是禁止不如引導。”

當我們信任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管著孩子時,他們的自我就會被激發。

父母的正面鼓勵及正面榜樣力量就會激發孩子好的一面。

小小的孩子,都有敏感的心靈。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小心呵護,管的太多,也許看上去是“愛”。

但是過度的管就是一種能讓人感到窒息的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不斷地發展著,如果父母沒有學習、成長。

反而發著脾氣,那是對孩子赤裸裸地傷害,只是打著愛的名義罷了。

教育孩子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難做的不是怎麼管孩子,而是怎麼“觀”自己。

觀父母自己的內心及行為,提升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