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會矯正Baby的過錯行為嗎?

一些家長經常為不知道怎樣管教孩子而發愁。 所謂“管教”, 就是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 矯正孩子的過錯行比較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人們多從常識, 而常識有常常違背童心的本來規律, 正如“日出於東、日落於西”的常識並不符合太陽、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樣, 所以不能僅憑常識辦事。 下面將為您解惑如何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 不妨借此反思一下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矯正Baby過錯行為7方法1. 冷淡處理法

孩子時常有引起成人關注的強烈願望。 如果這時有過錯行為發生, 如追打小貓, 與其說他在調皮,

Advertisiment
不如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 這種情況下如果給他呵斥等懲罰, 恰好滿足了他的願望。 任何需要的滿足都會使有關行為被強化。 於是,孩子追打小貓的行為就更容易發生。

正確的做法是:對孩子追打小貓的行為視而不見、不予理睬, 讓他借此引起大人關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等他隨後一出現好行為時就加以鼓勵。 這樣, 使孩子吸引大人注意的這種需要的滿足跟好行為聯繫起來, 也就抑制了過錯行為的發生。

當發現孩子的過錯行為是為了吸引您的注意時, 您就若無其亊、不予理踩。 孩子會用眼神疑惑地瞧您或大聲叫:“媽媽、爸爸……”那意思就是:媽媽怎麼今天沒注意我?真沒勁。 長此以往,過錯行為發生的概率就降低了。

Advertisiment

注意:對不及時制止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是不能視而不見的。

2. 注意力轉移法

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該做的事, 而成人非要阻攔不可, 一方要幹, 一方要攔, 相持不下局面尷尬。 如果恰在此時推門而進一個生人, 或發生一件新奇的事, 孩子會立刻被吸引過去, 剛才要幹的事情不禁而止。

孩子就是這樣,注意極容易被吸引轉移到其它亊情上去,所以, 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特點, 在他要出現過錯行為時,用足夠吸引他的東西使他的注意力轉移, 以避免過錯行為的發生。 孩子越小, 這個方法越靈。 比方說, 爸爸媽媽發現3歲的兒子又跟鄰居的同伴調皮, 這時您就可以用驚奇的語調說:“喲!這是怎麼回事?快來看!”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

Advertisiment
就減少了重複過錯行為的機會,免得他形成不良的習慣。 因為任何習慣都是一再重複的結果。 這個辦法越是在行為剛露苗頭時越管用...

3. 精力疏導法

父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知道孩子愛淘氣閒不住, 於是四處設防、八面禁止, 卻總是忘記該讓孩子幹點什麼。 結果呢?常是禁而不止、防不勝防。

其實, 這個問題只需要爸爸媽媽明白一個亊實就能迎刃而解: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 “閒不住”是孩子的本性, 他總要幹點什麼, 就像水總要流一樣, 我們可以借用古時候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這一問題。

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 讓孩子的精力發揮出來, 這樣也就避免了孩子的過錯行為頻繁發生。

Advertisiment
比如, 讓孩子玩積木、看畫冊、騎車、飼養動植物、挖土玩沙、捉迷藏、聽故事……自然,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或其他看護人花費更多心思來對待孩子, 這樣會比管教孩子的過錯行為更省心省力一些。

4. 正面引導法

孩子的道德認知能力還很差, 常常不知道應該要怎樣去做。 所以, 多講“應該”, 少講“不要”, 便成了許多爸爸媽媽教子成功的一個訣竅。 比如, 爸爸媽媽常常對孩子說“不要亂鬧”、“不要打人”, 這種說法應該改成“應該好好玩”、“你們是好朋友起唱個找朋友…”常講“應該”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 而且少講“不要”恰好回避了孩子接觸瞭解過錯行為的機會,

也就是說, “不要”後面的話對孩子無異于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誘”。

Advertisiment
比如, 孩子剛走進屋子, 媽媽大聲對他說:“不要靠近冰箱, 千萬不要靠近!”孩子卻偏偏會靠近冰箱, 東換西摸。 這不是孩子故意與媽媽作對, 而是媽媽的話恰好引誘了孩子這樣去做。

5. 善於鼓勵法

什麼叫善於鼓勵呢?比如, 孩子舉止正常的時候, 爸爸媽媽是不是幾乎不會關注他?但他如果淘氣、吵鬧起來, 您就會立刻關注他。 問題就在於爸爸媽媽沒有意識到使用鼓勵的語言去表彰孩子的積極行為, 卻在孩子“壞”的時候才看到他的“不好”。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多注意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 在他行為良好時多給予鼓勵, 而不是總盯著他的過錯行為, 這就是善於鼓勵。

6. 自我強化法

孩子的過錯行為所導致的結果, 對自己也有強化作用。 結果令人滿意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就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地改變這一行為。這就是“自我強化”。利用這一規律有時也可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哄勸?打罵?這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方法就是暫且不管他,吃完飯立即收拾飯桌。這樣不用多久孩子就會說:肚子餓,想吃東西了。這時媽媽不能立刻把食物拿給他,因為孩子一頓飯沒有吃是不會有多大影響的。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肚子餓了是不好受的,但是我們要等到12點才吃午飯呢!所以你要再等一等。”這個餓肚子的體驗,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的自然結果,這樣真實感受到的負強化作用往往會比囉唆的教訓、哄勸或打罵都要管用得多。但遺憾的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之前,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就已經很心疼自家寶貝了,於是孩子失掉了“學習"該怎樣做的機會。

這樣看來,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有時需要“狠狠”心,這也是對孩子另一種更深沉的愛。當然,有些行為結果相當危險,就不能等待結果來“自我強化”了。

7. 反面練習法

如果孩子的過錯行為已成習慣,為了矯正這些行為,爸爸媽媽嘗試有意讓孩子重複“練習”過錯行為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困擾。比如,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出現模仿別人不分場合摳鼻孔的習慣,這時候您就可以命令孩子:“去,再這樣做一遍!再做一遍。”經過這樣的“訓練”,習以為常的不文明習慣動作反而會消失,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叫做厭惡療法。

結果令人滿意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就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地改變這一行為。這就是“自我強化”。利用這一規律有時也可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哄勸?打罵?這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方法就是暫且不管他,吃完飯立即收拾飯桌。這樣不用多久孩子就會說:肚子餓,想吃東西了。這時媽媽不能立刻把食物拿給他,因為孩子一頓飯沒有吃是不會有多大影響的。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肚子餓了是不好受的,但是我們要等到12點才吃午飯呢!所以你要再等一等。”這個餓肚子的體驗,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的自然結果,這樣真實感受到的負強化作用往往會比囉唆的教訓、哄勸或打罵都要管用得多。但遺憾的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之前,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就已經很心疼自家寶貝了,於是孩子失掉了“學習"該怎樣做的機會。

這樣看來,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有時需要“狠狠”心,這也是對孩子另一種更深沉的愛。當然,有些行為結果相當危險,就不能等待結果來“自我強化”了。

7. 反面練習法

如果孩子的過錯行為已成習慣,為了矯正這些行為,爸爸媽媽嘗試有意讓孩子重複“練習”過錯行為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困擾。比如,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出現模仿別人不分場合摳鼻孔的習慣,這時候您就可以命令孩子:“去,再這樣做一遍!再做一遍。”經過這樣的“訓練”,習以為常的不文明習慣動作反而會消失,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叫做厭惡療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