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 也不可濫用。 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 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 其實,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 調皮、闖禍、做錯事, 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甚至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 所以, 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 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 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家都發生過的場景, 你是怎樣應對的。
3歲的童童正在喝水, 見媽媽下班回家撲了過來:“媽媽, 我給你倒水喝。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一步到位的批評讓孩子避免走更多的彎路或執迷不悟一條路跑到黑,
平和地看待失敗,
逐步培養自信,
這時批評滋養了孩子的身心。
也有可能,
一句沖口而出的批評使孩子一蹶不振,
將有可能發展成為“特長”的素質演變成“特短”,
這時批評絕對成了教育的敗筆。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雖小, 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 父母一句話說重了, 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 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里, 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孩子哪里做得不好, 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 不讓小毛病發展成大的禍患, 但這并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
Advertisiment
批評要找適當的時機, 其出發點應該是對孩子的關切。 粗話、惡語, 就像支支毒箭, 只能用來反對敵人, 不能用以對付孩子, 否則只會使他/她產生不滿、反怒、仇恨的情緒以及報復的念頭, 逐漸學會使用消極的態度和方法保護自己。
Advertisiment
美國的海姆-金諾特博士將其母親常用的對付孩子的尖刻語言歸納如下:
漫罵:混蛋、癟三、騙子
侮罵:笨蛋、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
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
壓制:給我住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
強迫:不許說不行
威脅:你敢不聽我的話, 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虧你想得出這種蠢方法, 你真聰明
用這類傷害性的語言去批評孩子, 有時確實也會立刻見效, 孩子會乖乖地服從父母的意志, 然而, 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
從長遠看, 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還會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懂得尊重孩子, 批評時就事論事, 不翻舊帳, 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錯在哪里, 不再重犯, 那么, 這樣的批評就能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Advertisiment
批評的話越實越好
批評孩子, 釘是釘、鉚是鉚, 說準說透, 以質量勝數量, 不要把陳芝麻爛谷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 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 它會讓孩子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粗暴指責, 讓孩子摸不著頭腦, 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 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2歲的寶寶晚上睡覺前吵著要吃巧克力, 你是指責他“壞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真讓大人勞神, 給媽媽找了更多的麻煩”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壞毛病”、“聽話”、“勞神”、“找麻煩”指的是什么。 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話來批評寶寶, 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 另外, 對孩子細枝末節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 也會漸漸失去批評的力度和效果。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