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你會給孩子“剪枝”嗎?

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 也不可濫用。 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 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 其實,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 調皮、闖禍、做錯事, 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甚至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 所以, 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 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 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家都發生過的場景, 你是怎樣應對的。

3歲的童童正在喝水, 見媽媽下班回家撲了過來:“媽媽, 我給你倒水喝。

Advertisiment
”她奔回桌邊拿個茶杯給媽媽斟水, 就像我們所能預料到的那樣, 兩只小手還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茶壺, 水灑在了桌上, 慌亂中“啪”的一聲, 杯子又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 能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行為中閃光的亮點, 特別是當他出于美好的動因時。 應該說, 在這種孩子去積極探索和實踐心中美好想法的時刻, 預防錯誤的發生大過發生后的批評, 特別在這種錯誤的發生是可預見的時候。 當然, 最到位的做法是日常生活中主動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 主動施教, 先期避免錯誤的發生, 降低孩子被批評的概率。 但無論如何, 當批評不可避免時, 父母們一定深諳鼓勵式批評之道, 畢竟, 對于這么小的幼兒來說,
Advertisiment
也實在沒有什么罪大惡極的錯誤需要我們去嚴陣以待。

一步到位的批評讓孩子避免走更多的彎路或執迷不悟一條路跑到黑, 平和地看待失敗, 逐步培養自信, 這時批評滋養了孩子的身心。 也有可能, 一句沖口而出的批評使孩子一蹶不振, 將有可能發展成為“特長”的素質演變成“特短”, 這時批評絕對成了教育的敗筆。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雖小, 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 父母一句話說重了, 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 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里, 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孩子哪里做得不好, 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 不讓小毛病發展成大的禍患, 但這并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

Advertisiment
既然事情發生了, 最好是先解決這件事, 而不是先教訓孩子, 更不是粗暴地責罵孩子。 如果是在人多的場合或家里有客人, 父母不妨找機會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句悄悄話, 或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再說, 避免孩子遭遇下不來臺的尷尬。 對于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 強硬的態度其結果是兩敗俱傷, 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 他會很快理解父母的意圖, 默認批評, 自尊心也不會受傷害。

批評要找適當的時機, 其出發點應該是對孩子的關切。 粗話、惡語, 就像支支毒箭, 只能用來反對敵人, 不能用以對付孩子, 否則只會使他/她產生不滿、反怒、仇恨的情緒以及報復的念頭, 逐漸學會使用消極的態度和方法保護自己。

Advertisiment
 

美國的海姆-金諾特博士將其母親常用的對付孩子的尖刻語言歸納如下:

漫罵:混蛋、癟三、騙子

侮罵:笨蛋、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

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

壓制:給我住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

強迫:不許說不行

威脅:你敢不聽我的話, 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虧你想得出這種蠢方法, 你真聰明

用這類傷害性的語言去批評孩子, 有時確實也會立刻見效, 孩子會乖乖地服從父母的意志, 然而, 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

從長遠看, 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還會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懂得尊重孩子, 批評時就事論事, 不翻舊帳, 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錯在哪里, 不再重犯, 那么, 這樣的批評就能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Advertisiment

批評的話越實越好

批評孩子, 釘是釘、鉚是鉚, 說準說透, 以質量勝數量, 不要把陳芝麻爛谷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 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 它會讓孩子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粗暴指責, 讓孩子摸不著頭腦, 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 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2歲的寶寶晚上睡覺前吵著要吃巧克力, 你是指責他“壞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真讓大人勞神, 給媽媽找了更多的麻煩”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壞毛病”、“聽話”、“勞神”、“找麻煩”指的是什么。 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話來批評寶寶, 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 另外, 對孩子細枝末節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 也會漸漸失去批評的力度和效果。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