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媽挑著眉頭問, “你家Lemon會坐了嗎?我家明明現在能自己坐著玩了!”
我只好默默的回答, “我家Lemon還坐不穩, 最近才剛能靈巧的翻身而已。 。 。 ”
“啊?怎麼這麼晚, 我們家的倆月前就能來回翻了”。
過一會, 瑤瑤的奶奶探著脖子關心, “你家Lemon在吃什麼輔食, 喂得這麼胖, 這麼胖可不好,
Advertisiment
再一會, 樂樂的姥姥也加入進來, 各自闡述著自家娃娃的過人之處, 有8個月會叫媽媽的, 有9個月能站起來的, 還有1歲半就會背誦唐詩宋詞的。
我低頭看看懷中咧著嘴傻樂的兒子, 再瞧瞧眉頭緊鎖的婆婆, 趕緊找個理由帶兒子先回家。
果然, 剛進家門, 婆婆就把話一股腦的都倒出來了:“咱們領Lemon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孩子是不是缺鈣, 要不怎麼都不會坐呢?”
過了一天, 婆婆繼續問, “Lemon好像吃太多了, 你看人家瑤瑤多苗條, 這麼胖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
再過一天, 婆婆還是不放心, “是不是你最近太挑食, 所以孩子吃你的奶缺鈣了?你看人家明明多結實!”
我和老公萬般無奈,
Advertisiment
我和老公憤憤不平:“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沒想到下一代也終歸逃不出‘別人家孩子’的魔掌。 ”
“別人家的孩子”, 總是神一般的存在, 學習好、人品棒。 每次考試沒考好或者調皮搗蛋, 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一定會如期駕到, 父母念念有詞, 如唐僧的緊箍咒, “別人家的孩子”便硬生生的鑽進大腦, 大搖大擺的溜達了一圈後, 就只剩下自卑、屈辱和焦慮。
與“熊孩子”相比, “別人家的孩子”更可怕:
“熊孩子”讓圍觀的家長都油然而生出一種優越感, 沉醉于自身教育成功的喜悅之中;
而“別人家的孩子”猶如孫悟空的金箍棒, 將自家孩子當頭棒喝後卻不見蹤影,
Advertisiment
比我年長幾歲的同事正在犯愁他不想學鋼琴的女兒。
他女兒7歲, 剛上小學就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
周圍全是“別人家的孩子”:有奧數特別突出的, 有古箏獲獎的, 有書法師從名門的。 更讓他驚奇的是, 鋼琴已經演化成與廣場舞同樣普遍的“街霸”, 儼然成為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他女兒自然不能落于別人家孩子之後, 於是, 每週兩節鋼琴課提上日程。
堅持了不到半年, 他女兒對鋼琴課的厭惡之情已經猶如八月十五的錢塘江水, 浩浩湯湯.
小傢伙甚至密謀帶著她家的小狗離家出走, 他在女兒小床底下發現了私藏的小包裹, 連狗糧都備好了, 就差月黑風高夜行動了。
沒辦法, 新買的鋼琴只好以二手價匆匆轉讓。
Advertisiment
但是, 只消停了一個月, 便又琢磨著給女兒報個畫畫班, 因為鄰居家的孩子靠畫畫獲得了升入重點中學的機會。
可是她女兒還是抵觸, 同事也越來越焦慮, 女兒怎麼就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呢?好歹我也是博士畢業啊。
我問同事, “你究竟在焦慮什麼呢?你家寶貝兒那麼喜歡看書, 愛看書的孩子終究不會跑偏。 ”
同事扶了一下眼鏡, 面容慘澹:“看書也不能當眾表演啊, 你說別人讓孩子們表演個節目, 總不能讓她上去表演看書嘛。 ”
我愕然, 原來同事的焦慮來源於別人的眼光, 他焦慮於他的教育成果無法獲得別人的贊許和認可, 他焦慮的是丟掉的面子, 而不是女兒本身。
別人家的孩子, 如同一面鏡子, 照出了他心底的不安。
Advertisiment
這種不安可能來源於童年, 父母總是試圖通過貶低或者不誇獎來激勵進步的教育方式;
可能來源於求學時, 學業不如人的自卑;
可能來源於工作後的力不從心;
亦或是來自怕被所屬階層無情拋棄的憂慮。
對生活不自信的人, 一定會在別人的眼光裡找尋自我的面貌, 靠他人的肯定獲得生活的信心, 甚是艱難。 然而, 驀然回首, 發現身後這個剛孕育出來的小生命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立馬劍拔弩張, 打著教育的旗號大肆發號施令。
因為逼孩子, 比逼自己容易多了。
我們的童年, 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 成家立業後, 發誓定要擺脫這種魔咒, 絕對不給孩子再樹立一個虛擬的、飄忽的、永遠超越不了的楷模, 然而, 當下一代欣然落地,左看右看,別人家的孩子還是不請自來,發過的誓言被不甘和焦慮打敗,脫口而出:
“你看看小明,考試總是前三名,你怎麼就不能和人家學一學”,
“你看看小嘉,託福考一次就過了,你天天就知道打遊戲,比不過人家一個指頭”,
“你看看小勇,一個月賺兩三萬,你咋這麼不爭氣”。
面對孩子逐漸黯淡的眼神,你有點愧疚,但馬上又說服了自己,“社會大環境就這樣,我也是被逼的”。當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暗流湧動的社會,輕鬆多了。
然而,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你的孩子10個月了還坐不穩,你焦慮于其他媽媽傲嬌的語氣,卻忽視了孩子的身體經常隨著節拍擺動;
開家長會時,你的孩子從來沒有被老師表揚過,你憤恨ta的不出眾,讓你在其他家長面前抬不起頭,卻忽略了孩子那天生樂觀的性格;
你的孩子見了熟人靦腆的不愛打招呼,你逼迫他外向開朗,只因為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能在眾人面前滔滔不絕,卻對ta能專注的搭一下午積木嗤之以鼻。
你的孩子坐不穩、平凡、內向,但因為別人家的孩子結實、閃耀、開朗,你就完全忽視了自家孩子對藝術的天生敏銳、生性大度和專注力強。
把大把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與其他孩子的比較上,卻忘了,你養育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活在別人生活裡的樣本,更不是在他人目光下躡腳前行的玩偶。
讀初中時,每天放學都有一位媽媽帶著她已經13歲的兒子站在學校門口張望,眼睛裡全是羡慕。
她的兒子,先天性腦癱。
每次看見有家長在學校門口大聲責備孩子,她都會囁嚅到:“有這麼健康的孩子,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在她的眼裡,身體健康的孩子便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她嚮往而不可求的。
所以,你認為的唾手可得也許便是別人終其一生的追求!
人的一生,終歸逃不出別人的眼光。
你是閉目養神,全然無視?還是拋棄本我,深低頭顱?
一味閉眼同時會遮罩住眼前的陽光,最後黯然傷神,獨自行走;
然而,謹小慎微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可能會負隅前行,最終身上的擔子把腰杆毫不留情的壓進泥土裡。
這一生,能在灼灼注視下泰然行走的人,可能才是真正自由的靈魂吧。
這一生,能在眾人挑剔的目光中,保留大部分本我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吧。
我們奮鬥了那麼多年,看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雞湯,學了那麼多育兒寶典,最終不就是想讓自家孩子能傳承到這份熱情、積極,從而創造一個獨自自主,自由快樂、健康向上的人生嗎?
但當這一切都建立在超越“別人家的孩子”,在他人的贊許目光下才能肯定自己的教育成果,那麼,你毫無還手之力的孩子只能全然接受這一份沉重的負擔。
在別人的目光裡尋求自我生活的肯定,是永無止境的深淵。
你要知道,你愛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別人的眼光。
當下一代欣然落地,左看右看,別人家的孩子還是不請自來,發過的誓言被不甘和焦慮打敗,脫口而出:“你看看小明,考試總是前三名,你怎麼就不能和人家學一學”,
“你看看小嘉,託福考一次就過了,你天天就知道打遊戲,比不過人家一個指頭”,
“你看看小勇,一個月賺兩三萬,你咋這麼不爭氣”。
面對孩子逐漸黯淡的眼神,你有點愧疚,但馬上又說服了自己,“社會大環境就這樣,我也是被逼的”。當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暗流湧動的社會,輕鬆多了。
然而,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你的孩子10個月了還坐不穩,你焦慮于其他媽媽傲嬌的語氣,卻忽視了孩子的身體經常隨著節拍擺動;
開家長會時,你的孩子從來沒有被老師表揚過,你憤恨ta的不出眾,讓你在其他家長面前抬不起頭,卻忽略了孩子那天生樂觀的性格;
你的孩子見了熟人靦腆的不愛打招呼,你逼迫他外向開朗,只因為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能在眾人面前滔滔不絕,卻對ta能專注的搭一下午積木嗤之以鼻。
你的孩子坐不穩、平凡、內向,但因為別人家的孩子結實、閃耀、開朗,你就完全忽視了自家孩子對藝術的天生敏銳、生性大度和專注力強。
把大把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與其他孩子的比較上,卻忘了,你養育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活在別人生活裡的樣本,更不是在他人目光下躡腳前行的玩偶。
讀初中時,每天放學都有一位媽媽帶著她已經13歲的兒子站在學校門口張望,眼睛裡全是羡慕。
她的兒子,先天性腦癱。
每次看見有家長在學校門口大聲責備孩子,她都會囁嚅到:“有這麼健康的孩子,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在她的眼裡,身體健康的孩子便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她嚮往而不可求的。
所以,你認為的唾手可得也許便是別人終其一生的追求!
人的一生,終歸逃不出別人的眼光。
你是閉目養神,全然無視?還是拋棄本我,深低頭顱?
一味閉眼同時會遮罩住眼前的陽光,最後黯然傷神,獨自行走;
然而,謹小慎微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可能會負隅前行,最終身上的擔子把腰杆毫不留情的壓進泥土裡。
這一生,能在灼灼注視下泰然行走的人,可能才是真正自由的靈魂吧。
這一生,能在眾人挑剔的目光中,保留大部分本我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吧。
我們奮鬥了那麼多年,看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雞湯,學了那麼多育兒寶典,最終不就是想讓自家孩子能傳承到這份熱情、積極,從而創造一個獨自自主,自由快樂、健康向上的人生嗎?
但當這一切都建立在超越“別人家的孩子”,在他人的贊許目光下才能肯定自己的教育成果,那麼,你毫無還手之力的孩子只能全然接受這一份沉重的負擔。
在別人的目光裡尋求自我生活的肯定,是永無止境的深淵。
你要知道,你愛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別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