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了多少的餵養錯誤?

好多家長的誤區就是選擇蛋黃, 會覺得蛋黃這個營養物質又好, 又補充蛋白質, 含鋅也高、含鐵也高, 這是一個誤區, 首先添加的第一個輔食應該是純米粉。 那麼還有哪些餵養的錯誤你知道嗎?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吧。

血紅素鐵的攝入過少

缺鐵性是嬰兒時期的多發病。 主要是由於鐵缺乏引起。 在嬰幼兒體內, 鐵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食物。 食物中的鐵有兩個來源, 一種是血紅素鐵, 它來自於含動物蛋白質高的食物, 如瘦肉、動物肝臟、動物血和魚等, 這些食物不僅含鐵量高, 而且在吸收過程中不受膳食中其他食物的影響;另一種是非血紅素鐵,

Advertisiment
它來自於蔬菜、穀物、赤豆等植物性食物。

在寶寶餵養中, 很多家長喜歡給寶寶吃魚、蝦(蝦的鐵含量較低), 覺得肉類不易烹調, 寶寶嚼不動, 不易消化;認為肝臟是解毒器官, 其中有很多“毒物”而很少給寶寶吃, 以致血紅素鐵的攝入不足。 同時也會減少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為了預防缺鐵性, 除了要鼓勵餵養(中的鐵吸收率高), 不足時應食用配方奶粉。 4個月後要添加有強化的營養米粉外, 在6個月後應逐漸添加肝泥、肉泥以增加血紅素鐵。 另外也要同時補充蔬菜和水果,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柳丁、獼猴桃、草莓等, 最好在飯後立即吃, 促進鐵吸收, 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食物的種類過於單調

Advertisiment

許多家長不重視寶寶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和烹調方法, 給寶寶的食物種類過於單調, 如每天給寶寶吃青菜、魚和蛋黃;有的家長每天將菜粉、魚粉和肝粉拌在米粉中, 使寶寶不能分辨不同食物的味道和質地, 久而久之, 寶寶不僅得不到全面的營養, 也不願意接受新食物, 甚至會引起厭食和偏食。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 只有通過進食多種食物才能得到全面營養。 媽媽在做菜的時候可以多些花樣, 養成寶寶吃各種食物的習慣。

一般1歲以後的寶寶每天至少應該吃到10種以上的食物, 以後可逐漸增加到30種, 可以將許多種類的食物合在一起吃, 如“炒五丁”:將土豆、胡蘿蔔、豌豆、香菇、豬肉都切成小丁再炒。

Advertisiment
又如羅宋湯, 可以放洋蔥、捲心菜、土豆、胡蘿蔔、番茄再加牛肉等。 這些菜食物種類多, 顏色鮮亮、營養成分全面, 值得推薦。

給寶寶吃過多的雞蛋

雞蛋營養豐富, 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 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大有益處。 不過家長如果把雞蛋給寶寶作為主食, 認為吃得越多越好, 這就很不科學。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 各種消化酶分泌較少, 過多地吃雞蛋會增加寶寶胃腸負擔, 引起消化不良而出現嘔吐、。 另外, 過多的蛋白質可使體內氮增多, 加重腎臟負擔。 因此, 一些營養專家建議:1歲以內的嬰兒最好只吃蛋黃, 而且每天不超過1個。 年齡稍大些的寶寶才可以食全蛋, 但也不能吃得太多, 每天吃1個即可。

Advertisiment
如果發現寶寶糞便中有蛋白狀物, 則說明寶寶胃腸吸收不好, 要通過藥物或食物給予適當調治。 儘量不要給寶寶吃煎蛋或生雞蛋。

不重視泥糊狀食品的添加

在寶寶4—6個月時, 單純的餵養或配方奶粉餵養已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必須添加泥糊狀食物作為“輔食”。 然而, 有些餵養的寶寶到8—9個月時還沒有建立喂泥糊狀食品的習慣。 不及時進食泥糊狀食物, 不但無法使寶寶得到全面的營養, 而且由於4—6個月是嬰兒促進咀嚼功能和味覺發育的關鍵時期, 延遲添加泥糊狀輔食會使嬰兒缺乏咀嚼的適應刺激, 使咀嚼功能發育延緩或咀嚼功能低下, 引起餵養困難, 從而易產生語言發育遲緩、認知不良、操作智商偏低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給4—6個月的嬰兒添加泥糊狀食品, 首選是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強化的營養米粉。 同時要保證泥糊狀食品的品質, 逐漸添加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質地的食物。 如蛋黃、菜泥、果泥、魚泥、肝泥、肉泥等來刺激寶寶的味覺, 同時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