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率
淩晨, 天濛濛亮。
“媽媽, 我去尿尿。 ”奇奇急急地下床,
“好。 ”我迷蒙中, 繼續睡我的覺。
奇奇開門, 出去, 回來, 上床, 睡覺……動作一氣呵成。
我忽然憶起讀幼稚園時兒子幾次尿床的經歷, 每一次, 就得換被單等大動干戈。 兩相對比, 對現在的狀況不由大感安慰, “兒子長大了, 真好, 很多事都能自己做了。 ”
說完, 摸了摸他的頭。
奇奇背對著我躺著繼續睡, “媽媽, 你現在和我有100%的交感率, 我覺得很舒服。 ”
“交感率?是什麼?”我本睡意朦朧, 突然聽到個新名詞, 被激發了興趣, 本能地問道。 心裡想:這是個什麼新名詞嗎?我怎麼沒有聽說過?
Advertisiment
“就是你能夠理解我心裡的想法和感受, 我也能理解你的。 ”奇奇解釋到。
“哦, 原來如此。 這是你自己造的詞嗎?”我疑惑地問。
“對啊。 ”兒子不以為然。
“交感率”——相互理解彼此感受的程度嗎?心理學裡沒有這樣一個詞語, 生活中也從來麼用過, 聽起來類似心理諮詢中的“共情”和“同理”一詞。 心理諮詢中的共情又叫同理, 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 瞭解其感受的能力。 可是, 這裡奇奇加了一個“交”, 意思不只是一方對另一方, 而是相互的;還加上了一個“率”字, 意指彼此共情能達到的程度嗎?
奇奇是如何想出這樣一個詞的呢?我很好奇, 不由地想, 真是一個不錯的詞啊, 讓我對共情的思考又多了一層!孩子的創造能力果然高於我們成人,
Advertisiment
“媽媽, 你知道我現在心裡希望你對我做什麼嗎?”奇奇問。
“我不知道啊。 ”我回, 用手摸了摸他的後背。
“這就是我想要的。 ”他開心地笑著, 原來他是想讓我摸摸他的背。 我的腦海了不知道他要什麼, 可是我的身體已經做出這樣的反應了。 我哭笑不得地幫他摸背, 為我們此時此刻的超高“交感率”。
“我覺得, 人與人之間不太可能有100%的交感率, 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有時候不見得都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和想法。 就像媽媽也不一定都能瞭解你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我們之間也很需要溝通。 你覺得呢?”我說。
奇奇點點頭。
內心深處, 我們都渴望被理解
人有時會生氣會難過,
Advertisiment
而是因為沒有真正被看到, 被理解。
一日早晨, 起床後, 準備吃早餐。
“媽媽, 快來看這一段, 非常有趣!”奇奇拿著一本《米小圈上學記》的書, 開始讀其中的一個故事。
“好”。 此時, 我一邊在整理自己的包, 一邊心不在焉地應和道。 婆婆又在和我說著話, 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 又回應了幾句。
“哼……”看到我沒有專注在他在讀的故事, 兒子氣憤地拿著書奔進房間, 把房門砰的一聲關起來了。
“幹什麼?又關門!”奶奶氣憤道。
我也不滿奇奇遇到事情生氣後就把門關起來的行為, 本想指責一下這個行為, 轉念一想, 先處理下情緒吧。 我想他生氣的是:當他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想跟我分享的時候, 我沒有給予他想要的關注和重視。
Advertisiment
我進到房間, 看到他趴在床上, 頭朝向一邊, 不肯理人的姿態。
我到他身邊, 蹲下來, 用手把他轉過來, 半摟著他, 跟他說:
“奇奇, 對不起, 媽媽剛才光顧著和奶奶說話了, 沒有關注你要和我說的故事。 我想你要和我說的這段肯定很有趣, 現在你再和我說一遍可以嗎?我會很認真地聽。 ”
此時, 我能清晰地感覺到一堵情緒的牆逐步被拆掉, 他的情緒從陰轉晴, 他的防衛一下子撤掉了。 他又開始興高彩烈地和我分享那個故事中的米小圈和同學關於”三八婦女節“討論的情節。 我覺得, 發生這個變化最重要的是——他覺得他心裡的感受被看到, 被理解了。
如果當時我說的是:“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啊, 我和奶奶說一兩句就會裡聽你講的故事啊。
Advertisiment
情緒本身沒有什麼應該或不應該,
很多時候解決之道就在於:停下來, 去看到, 去理解, 然後把你看到和理解地表達給他聽, 讓他知道。
可能, 這就是交互的共情, 也就是奇奇所謂的“交感率”——彼此看到, 彼此理解——由此, 你會覺得更舒服, 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