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孩子,可能遠比你以為的有情有義!

6歲時, 姑姑來幫我照顧了女兒整整一年。 在我眼裡, 姑姑對女兒的愛無可挑剔, 細緻到連一雙襪子都要提前塞進懷裡捂暖和後, 才會拿給女兒穿。 女兒卻很煩姑姑。 簡單地說, 她嫌姑姑太嘮叨, 厭煩之意, 時常溢於言表。

年底, 姑姑有事去趟外地。

女兒歡天喜地:耶!我終於不用再聽姑姑嘮叨了。 姑姑實在太煩了, 可以從送我上學說到學校, 放學時再從學校說到家裡, 到家了, 還要不停地說, 說, 說!我耳朵都要爆炸了。

我說:你就是一隻白眼狼, 姑姑巴心巴肝伺候你, 你卻一點都不記情!

女兒對我扮了個鬼臉, 哼著小曲畫畫去了。

Advertisiment

年初, 姨媽來小住。

年輕, 愛玩愛鬧又擅長做各種美食的姨媽迅速捕獲了女兒的芳心, 兩人天天樂成一團。

一天中午, 飯桌上, 我心血來潮, 問她:姨媽好不好?

女兒咯咯咯地笑:好啊, 又好玩, 做東西又好吃, 又不嘮叨!

我說:那以後就讓姨媽住我們家吧。

女兒夾菜的手忽然頓了一下, 側頭看了眼姨媽:你不回去上班了啊?

姨媽很配合地演:不上了, 反正你爸媽都在掙錢, 我用他們的!

女兒低頭拔飯, 忽然就不吭聲了。 不管我們怎麼逗, 她都不表態。

姨媽故作受傷狀:哎呀, 生怕我多花你家一分錢, 真是個小氣鬼!

下午, 我都忘記這事了, 女兒卻避開姨媽, 悄悄地把我拉進房間, 一臉的擔憂:姨媽住這裡, 姑姑怎麼辦?姨媽年輕, 還有姨父。

Advertisiment
我姑姑年齡大了, 一個人在家, 生病了怎麼辦?還是讓姑姑住我們家吧!

我愣了, 半天沒回過神來。

女兒急了, 她誤以為我不同意, 眼淚都要出來了:我姑姑是很愛嘮叨, 是很煩人, 但她真地對我很好, 你就讓她住吧!

原來, 姑姑對她的好, 她一直記著。 儘管日常對姑姑各種嫌棄, 在她內心深處, 卻始終都給姑姑留了一席之地。 我從未深究過她的這些小心思, 僅憑她一點言行就隨隨便便地給她貼上了“小白眼狼”的標籤, 還當成笑話一樣到處說著玩!

我忽然覺得很對不起她。

學前班開學時, 侄兒來我家借住一年, 和女兒同一個班。

在懵懵懂懂地意識到十天半個月的做客和一年的借住不是同一個概念後, 女兒把侄兒當成了一個入侵者,

Advertisiment
尤其是每次因為零食、玩具、看哪部動畫片等具體瑣事發生爭執時, 她更是覺得原本由自己獨享的那份愛受到了威脅。 所以, 她常常會用一些很幼稚很直接也很傷人的言行來宣告自己的主權。

比如, 她會理直氣壯地呵斥侄兒:這是我的家, 這都是我媽媽買的, 不是你的, 你想要, 你就讓你自己的媽媽給你買!

對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來說, 這樣的話其實特別有殺傷力。 好幾次, 侄兒都被氣得偷偷地躲進房間哭, 女兒卻一臉得意。

屢教不改後, 我大發雷霆, 指責女兒自私自利。

女兒放聲大哭:我知道, 我就知道, 自從他來了, 你就不愛我了, 每次我們吵架, 你都會說我, 你就是更愛他!

我頗感頭痛, 想法設法地引導她要待侄兒如親生哥哥,

Advertisiment
效果卻始終不盡人意, 兩人還是三天兩頭地要來一場明爭暗鬥。

那天, 美食節, 晚飯後, 我帶他們去玩。 臨出門前, 兩人又因為爭一塊橡皮擦大吵一架, 陷入冷戰。

逛著, 逛著, 侄兒忽然不見了。 大晚上的, 又是人山人海, 這可怎麼找啊?我瞬間就慌了, 拉著女兒在人群中邊跑邊喊邊看。 女兒也慌了, 沒有絲毫的幸災樂禍, 使勁邁著小短腿跟上我的步伐, 扯開嗓子拼命喊侄兒的名字。

這邊, 沒有;那邊, 還是沒有……

就在我快要崩潰的時候, 女兒卻忽然指著一個方向, 放聲尖叫:媽媽, 那裡, 那裡, 我看見了。

說完, 她一把甩開我的手, 徑直就沖了過去。

我是近視眼, 追著她跑過去, 才發現真是侄兒。 他明顯也嚇著了, 正哭著東張西望找我們。

Advertisiment

只見原本一直沒哭的女兒, 沖上去一把抱住侄兒就嚎啕大哭, 一邊哭一邊罵:你跑哪兒去了?不是讓你跟著大人, 別亂跑, 別亂跑嗎?我們都急死了!你被壞人抓走了怎麼辦?他們會打你, 不給你飯吃, 會把你賣了……

看著兩個抱在一起, 哭成一團的孩子, 我也想哭。

我忽然意識到, 也許, 不是女兒把侄兒當成了入侵者, 而是我潛意識裡就認為侄兒和女兒不一樣, 所以才會不斷地對女兒提要求。 親兄妹都會吵架, 我卻一直在以親兄妹之上的標準要求她, 但凡有絲毫不達標, 立馬就給她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

她和侄兒發生爭吵, 我總會責備她小氣、冷漠、沒有兄妹情。 她和侄兒相親相愛, 我卻認為是天經地義, 而鮮少對其大肆稱讚, 最多也就是簡單地表揚一兩句。

可是,明明他們相親相愛的時候遠遠多於爭吵,我怎麼偏偏就只給出了她自私自利、不懂兄妹情的結論呢?

我原以為只有我才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後來,我發現不是。

在和很多父母的交談中,我發現,大家一提起孩子“薄情寡義”的事例時,都滔滔不絕。有可能是因為“熟悉的地方沒風景”,從而真的沒發現孩子“情深義重”的一面,也可能是出於“自謙”,只是調侃孩子一番,但總之,大家幾乎都能脫口而出,列舉出無數鮮活的例子!

比如,孩子不願意分享零食;孩子寧可看電視都懶得接爸爸電話;孩子嫌棄奶奶用過的筷子有口水……

然而,一說到孩子“有情有義”的行為時,不少家長瞬間就卡殼了,要仔細搜索好一會兒,才能勉強說出那麼幾件來,然後一拍腦門,後知後覺地來一句:這孩子也挺有情有義的呢,平日都沒特別注意!

其實,對於真情,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會有含蓄甚至羞澀的一面,不會隨時掛在嘴邊,卻會在關鍵時刻,無需任何催化,無需任何修飾加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所以說,孩子的有情有義也許遠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深,但為什麼我們更多時候都只看到了孩子小白眼狼、自私自利的那一面呢?

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太習慣于僅僅根據孩子平日某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先入為主地給出結論,並無意識地挖掘他更多的行為表現來佐證自己的結論,同時,聲色俱厲地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教育。

孩子最初可能會委屈,後來,可能會反感,再後來,可能會叛逆。就像“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天天念叨他小白眼狼、自私自利,他乾脆就往這邊長!

所以,別再只是盯著孩子看上去“薄情寡義”的言行不放了,在引導他這樣的行為不合適時,也千萬別忘了挖掘他“有情有義”的一面,大肆肯定、讚賞,告訴他,你很為他的這份情義感覺驕傲,教會他用更多正確的言行來表達這份情義!

最多也就是簡單地表揚一兩句。

可是,明明他們相親相愛的時候遠遠多於爭吵,我怎麼偏偏就只給出了她自私自利、不懂兄妹情的結論呢?

我原以為只有我才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後來,我發現不是。

在和很多父母的交談中,我發現,大家一提起孩子“薄情寡義”的事例時,都滔滔不絕。有可能是因為“熟悉的地方沒風景”,從而真的沒發現孩子“情深義重”的一面,也可能是出於“自謙”,只是調侃孩子一番,但總之,大家幾乎都能脫口而出,列舉出無數鮮活的例子!

比如,孩子不願意分享零食;孩子寧可看電視都懶得接爸爸電話;孩子嫌棄奶奶用過的筷子有口水……

然而,一說到孩子“有情有義”的行為時,不少家長瞬間就卡殼了,要仔細搜索好一會兒,才能勉強說出那麼幾件來,然後一拍腦門,後知後覺地來一句:這孩子也挺有情有義的呢,平日都沒特別注意!

其實,對於真情,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會有含蓄甚至羞澀的一面,不會隨時掛在嘴邊,卻會在關鍵時刻,無需任何催化,無需任何修飾加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所以說,孩子的有情有義也許遠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深,但為什麼我們更多時候都只看到了孩子小白眼狼、自私自利的那一面呢?

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太習慣于僅僅根據孩子平日某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先入為主地給出結論,並無意識地挖掘他更多的行為表現來佐證自己的結論,同時,聲色俱厲地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教育。

孩子最初可能會委屈,後來,可能會反感,再後來,可能會叛逆。就像“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天天念叨他小白眼狼、自私自利,他乾脆就往這邊長!

所以,別再只是盯著孩子看上去“薄情寡義”的言行不放了,在引導他這樣的行為不合適時,也千萬別忘了挖掘他“有情有義”的一面,大肆肯定、讚賞,告訴他,你很為他的這份情義感覺驕傲,教會他用更多正確的言行來表達這份情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