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愛情夢碎於日常?

愛分許多種, 但如果是愛情的話, 註定不會是永恆不變的, 在愛上的那一刻, 是一種感覺, 但隨著生活的繼續, 日常瑣事會侵蝕著愛情, 不愉快自然而然的產生, 此時, 如何平衡才是繼續關鍵。

愛情

2014年一項針對美國人的調查顯示, 在結婚的伴侶裡, 每10對夫妻只有3對感到幸福。 調查還顯示, 一段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最容易下跌、親密關係最容易破裂的, 就是他們真正開始一起生活的一到兩年內。

童話故事總是以“他們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結束, 但“在一起”之後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難題。

關係中的經營和相處——我們今天要用一些最新的研究,

Advertisiment
聊一聊這個看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神經科學:愛的本質是一個個不連續的瞬間

當我們思考為什麼浪漫會被日常瑣碎擊敗時, 可能要回到一個問題:什麼是“愛”?愛是持續不斷的, 還是稍縱即逝的?使一段長久親密關係賴以維持的, 究竟是不是愛情?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Barbara Fredrickson在近年來通過研究, 對於“愛”有了新的認識。 她指出, 持續不斷的愛是不存在的, 只存在一瞬間一瞬間的愛。 她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

她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持續研究“愛”這種感情和身體關係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她偶然發現在我們感受到“愛”這種情感的時候, 我們會有一些神經和荷爾蒙的變化,

Advertisiment
這些變化是短暫的。

這也就意味著, 當我們把“我愛你”作為一種“持續的狀態”去說出來的時候, 我們體會到這種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過一個一個的瞬間。 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關係, 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體會到“愛”。 某種程度來說, 所有的愛都是不連續的, 斷開的。

我們一定會在一些瞬間裡, 比再另一些瞬間裡更愛對方。 而另一些時候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 即便是最相愛的情侶, 也會在很少的有些瞬間感到對對方的厭惡和仇恨。

我們往往在談論愛時, 把愛想像得過於宏偉。 其實, 正因為愛的感受發生在一個一個的瞬間裡, 也就意味著它有可能在一個一個微小的瞬間中被磨沒。

Advertisiment

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和妻子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 致力於研究決定一段長期親密關係好壞的到底是什麼。 他們發現, 對於那些最初都非常相愛的伴侶來說, 最容易導致他們分手的並不是大的困難, 而是生活的瑣碎。 很多伴侶可以在困難時互相支撐, 而當一切順風順水時, 卻無法再維持一段關係。 在一段關係的後期, 決定滿意度的是雙方如何在細節上處理這段關係。

Master類型的情侶 VS Disaster類型的情侶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把伴侶分為兩類, 一類是“Master”型的伴侶(後稱成功型), 一類是“Disaster” 型的伴侶(後稱災難型)。 他們的相處模式便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差異。

1986年, Gottman建立了一個“愛情實驗室”, 在實驗室裡, 他們讓不同的伴侶坐在一起敘述這段關係,

Advertisiment
比如如何相遇、如何爭吵, 有哪些共同的甜蜜回憶, 同時用電極來記錄他們的血流、心跳速度和汗腺的分泌。

在這些伴侶走出實驗室後, 研究者對他們進行了6年的跟蹤回訪, 最終對比發現, 出汗、心跳加速等身體上的活躍表現, 能夠準確預測他們之後的關係狀況——當他們坐在一起談論這段感情時, 生理上的反應越活躍, 關係惡化的速度就越快。

其中, “災難型”伴侶坐在自己的另一半身邊, 描述那些經歷的時候, 儘管表面看起來可能很冷靜, 但電極記錄的心跳和血流速度卻很快, 汗腺也非常活躍。 他們的身體處於一種“攻擊或逃避模式”, 即便是在說開心的事情或者沒有什麼意義的情節時, 他們的身體反應也好像面對一隻劍齒虎——隨時準備好攻擊或者被攻擊。

Advertisiment

而“成功型”的在和伴侶一起講述的過程中, 各項生理指標都是平穩的, 他們有能力營造出讓對方信任和親密的氣氛。

兩類伴侶處理對方情緒需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1990年, 他邀請130對新婚夫婦來校園中進行一天的度假, 結果發現, 當伴侶發出和對方“連接”的情緒需求時, 面對請求的不同回應方式會對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遠的影響。

比如, 一個是鳥類狂熱愛好者的丈夫, 在草坪上看到一隻金翅雀, 他對妻子說, “看那只鳥多漂亮!”——他認為這只鳥已經足夠重要到發起一場兩人對話。

這時, 面對這句問話的反應, 便體現出了不同的相處模式。 儘管對鳥不感興趣的人都會覺得它小小的、有點蠢, 但一種妻子(成功型)會選擇回應,表現出很感興趣;而另一類妻子(災難型)則會選擇避開,有的繼續做自己的事,比如看電視;有的還會表現出敵意,比如說“別打擾我,我在看書呢”。

6年後,他回訪了這些伴侶,他們中的有些人離婚了,有些人還在一起生活。在離婚的夫婦中,只有33%在當初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婦中,有87%在6年前就表現出了對彼此情緒需要的回應。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Gottman總結出,根據情侶在一起時生理的緊張反應,以及他們對彼此情緒需求的回應方式,可以準確預測他們在6年後的關係滿意度,預測準確度高達94%——無論這些伴侶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富有還是貧窮,是否有孩子。

他在多年研究後總結到兩種伴侶最本質的區別:那些“成功型”伴侶習慣去搜索伴侶身上那些值得欣賞、感謝的部分,他們會有意識、有目的地建立起這種尊重和欣賞的習慣;而那些“災難型”伴侶則會注意和尋找伴侶身上的錯誤,他們習慣表達批評,而不是尊重和欣賞。

後者會帶來“蔑視”,這一在眾多促使分手的因素中的頭號殺手。那些非常微小的蔑視對方的舉動也會引發對方的憤恨。

前者則是一種“善意”(kindness)。研究中發現,這一因素最能準確預測一段滿意而穩固的婚姻。而這裡所說的善意,正是在許多個細節的瞬間裡,你選擇對待對方的態度和方式。

如何讓你們的相愛不輸給相處?

Gottman說,儘管善意是一種品質,但它也像肌肉一樣——雖然有的人天生肌肉發達,但同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而那些“成功型”伴侶正是認可這一點,不斷練習提高他們的“善意”。

有時候,善意並不是你所理解的“對Ta好”。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在對Ta好,比如給對方買禮物、做大餐,對方卻不領情,還有很多抱怨。這是因為,你所以為的付出也許不是正確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說,比起刻意為之,善意其實是根植在關係的日常行為之中的。

Gottman認為,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更多的善意,可以從以下方式來提高:

1. 改善表達憤怒的方式。

最難表達善意的時候,就是當你感到憤怒時,但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時候。“善意並不意味著不表達憤怒,而是要選擇正確表達憤怒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你的伴侶投槍,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受傷和憤怒——而後者才是更友好的方式。”Gottman說。

比如,面對另一半的遲到,兩種伴侶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災難型”會說,“你遲到了。到底怎麼回事?你跟你媽媽一模一樣。”

“成功型”則會說,“指出你遲到的問題,我也感覺很不好。而且我知道那不是你的錯。但你又一次遲到確實很讓我惱火。”

2. 對伴侶的行為意圖做寬容的猜測和解讀。

善意還表現在,當你面對伴侶的行為時,是會從正面還是負面進行解讀Ta的原始意圖。

“災難型”伴侶會對日常的行為偏向負面的解讀。比如,妻子看到丈夫上完廁所又沒有把馬桶圈放下來,她可能就會覺得丈夫是在故意惹怒她,儘管對方可能只是忘記了;丈夫為了安排和妻子的晚餐,特意預訂了餐廳,提前下班,但妻子又遲到了,丈夫可能覺得她是不重視他,但實際上,她是因為特意去一家店給他挑禮物才遲到。

“成功型”伴侶則會從善意的角度去解讀對方的動機,即便對方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只要Ta的本意是在努力,“成功型”伴侶就也會欣賞。這就鼓勵了對方繼續嘗試。

3. 分享歡樂。

在面對一方的升職加薪、拿到offer的時候,兩類伴侶也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災難型”伴侶在溝通時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們無法分享彼此的好消息。

2006年,Shelly Gable的實驗研究了伴侶們面對好消息的不同反應。結果發現,情侶們的反應總共有四種模式:被動破壞型,主動破壞型,被動建設型,主動建設型。

比如,有一天,伴侶中的乙方回到家,很高興地說,我被最好的醫學院錄取了!這時,不同的人的反應:

被動破壞型會忽略對方的消息,說:“你不知道我昨天有多幸運,我拿到了一件免費T恤!”

被動建設型則心不在焉,一邊和其他人發短信,一邊輕描淡寫地表示祝賀,“不錯啊,寶貝。”

主動破壞型馬上開始潑冷水:“你確定你能搞定那麼重的學業麼?學費怎麼辦?醫學院很貴的。”

只有主動建設型會停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全心全意地祝賀:“太好了,祝賀你!是什麼時候收到消息的,他們打電話給你了嗎?第一學期你會進什麼班級?”

在這四種回應中,只有主動建設性的回應是善意的,能夠使雙方分享快樂,並建立可以分享好消息的連接。

當我們在一段婚姻或長期親密關係中時,會不得不應對堆積如山的壓力,它們消磨和分散著你們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懶得在關係中做出努力,那些瑣碎的抱怨積累起來,終有一天將他們分開;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用善意去對待對方,並且不斷提升雙方在細節上的溝通。

那些真正能夠一起過上很久的伴侶,不是在忍耐對方,而是真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牢牢聯結在一起,正是因為在每個可能可以選擇猜疑的小瞬間裡,他們都選擇了用善意去揣測和對待。

希望這篇文章會對你有用。

PS: 昨天的文章收到了巨量的留言,我們正在整理,過幾天讓大家看看五光十色的單身狗之心。

以上。

References:

Fredrickson, B. L. (2013). Love 2.0: Finding happiness and health in moments of connection. Penguin.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10). Cooperative behavior cascades in human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2), 5334-5338.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

但一種妻子(成功型)會選擇回應,表現出很感興趣;而另一類妻子(災難型)則會選擇避開,有的繼續做自己的事,比如看電視;有的還會表現出敵意,比如說“別打擾我,我在看書呢”。

6年後,他回訪了這些伴侶,他們中的有些人離婚了,有些人還在一起生活。在離婚的夫婦中,只有33%在當初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婦中,有87%在6年前就表現出了對彼此情緒需要的回應。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Gottman總結出,根據情侶在一起時生理的緊張反應,以及他們對彼此情緒需求的回應方式,可以準確預測他們在6年後的關係滿意度,預測準確度高達94%——無論這些伴侶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富有還是貧窮,是否有孩子。

他在多年研究後總結到兩種伴侶最本質的區別:那些“成功型”伴侶習慣去搜索伴侶身上那些值得欣賞、感謝的部分,他們會有意識、有目的地建立起這種尊重和欣賞的習慣;而那些“災難型”伴侶則會注意和尋找伴侶身上的錯誤,他們習慣表達批評,而不是尊重和欣賞。

後者會帶來“蔑視”,這一在眾多促使分手的因素中的頭號殺手。那些非常微小的蔑視對方的舉動也會引發對方的憤恨。

前者則是一種“善意”(kindness)。研究中發現,這一因素最能準確預測一段滿意而穩固的婚姻。而這裡所說的善意,正是在許多個細節的瞬間裡,你選擇對待對方的態度和方式。

如何讓你們的相愛不輸給相處?

Gottman說,儘管善意是一種品質,但它也像肌肉一樣——雖然有的人天生肌肉發達,但同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而那些“成功型”伴侶正是認可這一點,不斷練習提高他們的“善意”。

有時候,善意並不是你所理解的“對Ta好”。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在對Ta好,比如給對方買禮物、做大餐,對方卻不領情,還有很多抱怨。這是因為,你所以為的付出也許不是正確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說,比起刻意為之,善意其實是根植在關係的日常行為之中的。

Gottman認為,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更多的善意,可以從以下方式來提高:

1. 改善表達憤怒的方式。

最難表達善意的時候,就是當你感到憤怒時,但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時候。“善意並不意味著不表達憤怒,而是要選擇正確表達憤怒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你的伴侶投槍,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受傷和憤怒——而後者才是更友好的方式。”Gottman說。

比如,面對另一半的遲到,兩種伴侶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災難型”會說,“你遲到了。到底怎麼回事?你跟你媽媽一模一樣。”

“成功型”則會說,“指出你遲到的問題,我也感覺很不好。而且我知道那不是你的錯。但你又一次遲到確實很讓我惱火。”

2. 對伴侶的行為意圖做寬容的猜測和解讀。

善意還表現在,當你面對伴侶的行為時,是會從正面還是負面進行解讀Ta的原始意圖。

“災難型”伴侶會對日常的行為偏向負面的解讀。比如,妻子看到丈夫上完廁所又沒有把馬桶圈放下來,她可能就會覺得丈夫是在故意惹怒她,儘管對方可能只是忘記了;丈夫為了安排和妻子的晚餐,特意預訂了餐廳,提前下班,但妻子又遲到了,丈夫可能覺得她是不重視他,但實際上,她是因為特意去一家店給他挑禮物才遲到。

“成功型”伴侶則會從善意的角度去解讀對方的動機,即便對方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只要Ta的本意是在努力,“成功型”伴侶就也會欣賞。這就鼓勵了對方繼續嘗試。

3. 分享歡樂。

在面對一方的升職加薪、拿到offer的時候,兩類伴侶也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災難型”伴侶在溝通時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們無法分享彼此的好消息。

2006年,Shelly Gable的實驗研究了伴侶們面對好消息的不同反應。結果發現,情侶們的反應總共有四種模式:被動破壞型,主動破壞型,被動建設型,主動建設型。

比如,有一天,伴侶中的乙方回到家,很高興地說,我被最好的醫學院錄取了!這時,不同的人的反應:

被動破壞型會忽略對方的消息,說:“你不知道我昨天有多幸運,我拿到了一件免費T恤!”

被動建設型則心不在焉,一邊和其他人發短信,一邊輕描淡寫地表示祝賀,“不錯啊,寶貝。”

主動破壞型馬上開始潑冷水:“你確定你能搞定那麼重的學業麼?學費怎麼辦?醫學院很貴的。”

只有主動建設型會停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全心全意地祝賀:“太好了,祝賀你!是什麼時候收到消息的,他們打電話給你了嗎?第一學期你會進什麼班級?”

在這四種回應中,只有主動建設性的回應是善意的,能夠使雙方分享快樂,並建立可以分享好消息的連接。

當我們在一段婚姻或長期親密關係中時,會不得不應對堆積如山的壓力,它們消磨和分散著你們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懶得在關係中做出努力,那些瑣碎的抱怨積累起來,終有一天將他們分開;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用善意去對待對方,並且不斷提升雙方在細節上的溝通。

那些真正能夠一起過上很久的伴侶,不是在忍耐對方,而是真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牢牢聯結在一起,正是因為在每個可能可以選擇猜疑的小瞬間裡,他們都選擇了用善意去揣測和對待。

希望這篇文章會對你有用。

PS: 昨天的文章收到了巨量的留言,我們正在整理,過幾天讓大家看看五光十色的單身狗之心。

以上。

References:

Fredrickson, B. L. (2013). Love 2.0: Finding happiness and health in moments of connection. Penguin.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10). Cooperative behavior cascades in human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2), 5334-5338.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