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給孩子留“面子”嗎?

說到面子, 想起聽到的一個不算笑話的笑話。 某日, 朋友在公園聽到一位媽媽斥責孩子不懂得要“面子”, 孩子應聲而答:“媽媽, 面子是什麼味道?好吃嗎?”旁邊路過的人掩嘴而笑, 媽媽則火氣更盛, “吃吃吃, 除了吃, 你還會幹什麼?這個做不好, 那個做不好……”朋友笑著說。 當時附近很多人都笑了, 她也想著這孩子絕對是一正牌“吃貨”……而此時, 我沉默了, 這位媽媽若在我身邊, 我定會問她, 你說孩子不懂得要面子, 那你給孩子留面子了嗎?

情景再現, 發人深省

友人見面, 朋友的孩子彬彬有禮, 主動打招呼, 自已孩子卻半天都不出聲,

Advertisiment
媽媽便開始指責:“這孩子, 就是沒你家的乖, 內向膽小, 不愛搭理人……”

在餐廳吃飯, 小朋友看到端上桌的飲料菜品, 很是開心, 不停地要這個要那個, 媽媽覺得孩子怎麼像個沒吃過東西的娃一樣, 那麼貪吃, 便開始指責:“有你這麼大呼小叫的嗎?又不是沒吃過!”

朋友來家裡做客, 小朋友不願意分享書本或玩具, 還不停吵鬧, 媽媽覺得不好意思, 便開始數落:“你怎麼這麼小氣, 不願意分享……”

面對孩子的不盡如人意的行為, 做父母的不由分說進行一通數落, 這種做法可行嗎?

人都是獨立存在的, 他必須先是獨立的個體, 然後才會成為其它關係鏈中的某一角色,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樣。 只是, 大人往往會覺得, 孩子懂得沒有自已多,

Advertisiment
我必須得告訴他這件事該怎麼做, 他必須得聽我的, 不然太丟“面子”了。 殊不知, 我們往往在顧及自已所謂“面子”的同時, 也讓孩子丟了“面子”, 這裡的“面子”也指自尊心。

若我們自身被當眾指責, 肯定會覺得很沒面子, 心裡難過。 同理, 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教育孩子, 是希望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學習與人相處, 而不是為了成就誰, 更不是為了給誰爭光。 在孩童時期,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顯得猶為重要, 父母的所作所為與處理方法便是最直接的引導方式。

變換方式, 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心平氣和, 自我反省, 共同努力。

關於孩子, 任何時候都可能有“失控”的時候, 或許脾氣再好的父母, 也可能會被孩子折騰得抓狂,

Advertisiment
繼而當眾教育。 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 每個需求與欲望都直接體現在行為上, 有些行為在大人看來有損顏面, 再加上旁人的言語或注視, 父母就會情緒失控。 有的父母會因為當眾責駡孩子, 事後心裡很後悔, 因為自已一時沒控制住脾氣, 後果反而更嚴重了。 我感同身受, 可是我更願意把這想法也告訴孩子, 告訴孩子我錯了, 告訴孩子人無完人, 告訴孩子有錯誤我們就要敢於改正, 告訴孩子我們一起努力面對錯誤, 改正錯誤。

2.以身作則,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並適時引導。

聽過這樣一個事例, 有位元小朋友性格內向, 不願意與人打招呼, 媽媽並不強求, 只是每天在進出家門時與社區門口保安打招呼, 天天如此,

Advertisiment
孩子耳濡目染, 漸漸地也變得彬彬有禮、落落大方, 主動與人打招呼。

成長的過程中, 每個孩子的心理發育都有他獨有的特點, 或緩慢, 或積極。 若我們一味以數落或指責的態度去教育孩子, 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或行為孤僻, 勢必會給孩子幼小的心理帶來難以抹去的痕跡, 與其逆風雨而行, 不如“牽著蝸牛去散步”, 以緩慢的腳步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3、及時鼓勵, 正面表揚。

成年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肯定, 並習慣以別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已, 更何況孩子。 因此, 當孩子有了進步, 哪怕只是一點點, 也別忘記給孩子一個肯定的擁抱, 肯定孩子的努力, 表揚孩子越來越好的表現。 沒有什麼比正面肯定更能激勵人心, 不是嗎?

小結:

Advertisiment

成長路上,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 哪裡懂得那麼多, 於是, 在育兒路上我行我素。 殊不知, 與孩子相處, 其實也是與另一個獨立個體相處, 這種相處方式幾乎等同成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相互商量、邀請、合作、陪伴, 相互尊重、包容、理解。 與他人相處, 我們都需要百般體會、萬般修煉, 方進退得體, 與孩子相處也需要智慧。 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個體,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