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給孩子的是自由還是傷害?

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裡, 虎媽主張孩子的教育應該是自由的, 快樂最重要, 之後卻又奔赴在女兒的求學之路上, 屢屢碰壁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想法與現下教育的衝突。 多少家長持有類似的觀念, 尤其是80、90的年輕父母, 因為自己承受過灌輸式教育的陰影, 所以經常表示“以後絕對不讓我的孩子怎麼怎麼樣”。 這種想法的初衷是要給孩子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 但這種類似放任的自由是從一個極端步入另一個極端, 家長通常會教育出一個野蠻小霸王, 無禮無規則無秩序。

80後的貝貝媽媽一直秉承“自由教育”,

Advertisiment
她說西方教育就是這麼重視自由的, 所以平時對兒子的管束很少, 什麼都是隨著孩子。 從出生到上幼稚園, 吃飯、作息、玩耍, 幾乎都沒有任何約束, 她表示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

但是有時兒子的過激行為會讓貝貝媽媽感到苦惱。 比如家裡來客人或是老師進行家訪的時候, 兒子在房間裡大喊大叫, 亂扔玩具, 甚至對客人動手動腳, 這樣的場面難免不令人尷尬。 貝貝媽媽也有脾氣爆發的時候, 但是嚴厲制止和干預並不能收到成效, 因為很多次貝貝媽媽都是雷霆在先, 然後還會照著“自由原則”對孩子聽之任之。 久而久之, 兒子似乎摸透了媽媽的脾氣, 越發肆無忌憚, 不受管束。

與傳統的嚴厲管教相反, 大多數年輕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隨意放縱,

Advertisiment
缺乏規範, 結果好孩子養成“熊孩子”, 這與家長的“放任”有很大關係。 自由也要有邊界, 過了頭就是放任, 孩子沒有適當的引導, 沒有規則意識, 沒有好的行為習慣, 只會更難適應社會環境。

自由是尊重孩子個人情感意願的表達, 但不等於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所有的行為和情緒。 一些無理取鬧的撒嬌耍賴不能時時包容, 孩子早晚要融入社會, 必要的行為習慣是適應現實社會的前提,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 追究原因給予理解, 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排解情緒, 教會遇到同樣問題時正確的處理方式。

保證孩子的自由無可厚非, 家長需要在自由與放任之間維持平衡。 放開手讓孩子去玩, 去創造, 還要科學陪伴和引導。

Advertisiment
漫無目的地瘋玩只是虛度光陰, 只要孩子感興趣, 家長應給孩子提供促進認知的素材和空間, 適當的引導和刺激能夠讓孩子在自由快樂中得到知識的滋養。

六歲前的孩子存在教育敏感期, 在成長的某段時間會對某種知識或事物特別感興趣, 如果能夠順著孩子的興趣來進行引導, 孩子很容易掌握這類知識或特性。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過程, 2~4是孩子規則意識和秩序意識的敏感期, 錯過這個敏感期再想建立規則意識, 往往只會事倍功半。 所以在孩子的敏感期內, 有必要給孩子樹立規範意識。

家長可以制定家規, 家規一定要合情合理讓孩子能夠接受, 這是培養孩子自製力和是非觀的有效舉措。

Advertisiment
在執行過程中, 為保證家規的公正性,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 一旦有人違反規則就要受到懲罰, 家長一定要言出必行、態度端正, 不能有所謂的“特殊原因”而鬆懈對待。

孩子的規範意識形成, 家長要給予尊重, 不能強迫孩子去做違背他自身規則的事情, 否則會造成孩子的規則意識混亂。

年輕媽媽推崇西方教育, 殊不知在西方家庭也會注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 美國總統奧巴馬就給女兒們制定了九條家規:

第一條 避免無理的抱怨、爭吵或取笑。

第二條 一定要鋪床, 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第三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自己倒牛奶, 自己疊被子, 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第四條 保持玩具房的整潔。

第五條 幫父母做家務,

Advertisiment
每週獲得一美元報酬。

第六條 每逢生日或是耶誕節, 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第七條 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第八條 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跳踢踏舞等。

第九條 不准追星。

這九條家規, 看起來簡單普通, 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仔細琢磨會發現它包含生活、社交、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這是對孩子底線的要求, 可以讓孩子自由成長, 但是不能夠越線。

對於六歲以內的孩子而言, 他們所要遵守的規則很簡單, 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性格情況量身定制, 比較調皮的孩子就多加約束, 比較內向的孩子就可以省去過多的框架。 隨著孩子的長大, 家規的內容也要適當修改變動, 增加新的內容, 也要剔除孩子已經形成習慣的內容,要保證家規與時俱進,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讓孩子回到自然的狀態成長,給予絕對自由,尊重他們的選擇,沒有管束沒有逼迫。這些都是年輕父母曾經的願景。承受過學業的壓力,自我的迷失,以及就業的失落,好像所有的怨念都歸結在這些不曾實現的願景上。我們不該將逆反心理投射在孩子身上,給他們自由但不要給他們傷害。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一味極端害了孩子,要自由也要適當約束,收放自如才是最好的效果。

也要剔除孩子已經形成習慣的內容,要保證家規與時俱進,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讓孩子回到自然的狀態成長,給予絕對自由,尊重他們的選擇,沒有管束沒有逼迫。這些都是年輕父母曾經的願景。承受過學業的壓力,自我的迷失,以及就業的失落,好像所有的怨念都歸結在這些不曾實現的願景上。我們不該將逆反心理投射在孩子身上,給他們自由但不要給他們傷害。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一味極端害了孩子,要自由也要適當約束,收放自如才是最好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