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總是不願放手,憑什麼還要求孩子有主見

在電腦學校當老師的時候, 教過一個十八歲的學生, 名叫小傑。 他平時在學校的表現並不突出, 雖然成績一般, 但也不是什麼問題學生, 所以他很少會引起人的主動關注。

但有一天, 小傑的父親突然打電話過來, 向我詢問辦理退學手續的相關流程。 開始, 我以為他家裡遇到了什麼困難, 而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 他的一番話讓我明白了他想讓孩子退學的原因。

“以小傑的學習成績和他平時的表現, 即便將來畢了業也不會找到什麼好的工作, 倒不如早點退學回家, 家裡已經籌錢給他盤下一間店面,

Advertisiment
讓他經營點小生意, 還能儘早給家裡減輕點負擔, 以後他也不用擔心出去找不到工作了。 ”

而作為孩子的老師, 我自然要解勸這位家長, 告訴他擁有一技之長才是將來立身社會的資本, 要把眼光放長遠, 雖然家長最瞭解孩子, 但是孩子未來過什麼樣的生活, 還是要靠他自己來決定的。 一番好言說盡, 他的父親才同意再考慮考慮。

小傑平時的表現中, 絲毫沒有想退學的徵兆。 於是放下電話, 我馬上找小傑來辦公室談話, 問他對退學的想法, 問他自己是不是希望能繼續留在學校學習, 而他只是一邊低著頭擺弄自己的衣角, 一邊小聲說:“我不想退學, 但是我爸媽覺得做生意更好, 畢竟我爸媽都是過來人, 比我有經驗, 所以對於退學,

Advertisiment
我也沒什麼想法, 就聽我爸媽的吧……”

一個已經十八歲的大男孩, 早就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了, 但是他的表達卻如此羞怯而被動, 似乎能讓人一眼洞見他的將來, 如他父母一般波瀾不驚的生活狀態。

小傑父親的做法, 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用過來人的經驗替孩子包辦未來, 就像喂老虎吃冬蟲夏草, 你以為是為了他好, 結果反而會把他餓死。 ”

愛孩子不是處處干預他的生活

而是適度引導, 適時退出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 像小傑的父母一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習慣幫孩子解決問題, 替孩子選擇做主。 有些過度的干預甚至會延伸到孩子成年之後的生活。

張靚穎和馮軻的婚姻受到靚穎媽媽阻撓一事,

Advertisiment
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 張靚穎夾在母親和愛人之間進退兩難, 也讓不少吃瓜群眾議論紛紛。 靚穎媽媽斥責女兒不理解自己良苦用心的公開信發佈沒多久, 張靚穎就在微博上正面發表聲明稱, 自己和馮軻的感情並不像外界傳播的那樣令人堪憂, 而自己母親的做法也只是單純的愛女之舉, 希望大眾不要再過分關注。

拋開公眾人物的頭銜不說, 像張靚穎母女這樣, 父母過分干預子女生活, 工作, 甚至婚姻的事情, 同樣屢見不鮮。

古語有言:“父母之愛子, 必為之計深遠。 ”沒人能否定這份愛的深沉, 卻少有父母能走出一種邏輯誤區——“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 我對這個社會的理解比你要透徹得多, 你沒什麼社會經歷,

Advertisiment
許多事一定看不透, 選不對, 做不好, 所以我替你做的任何決定都是為了你好, 不會讓你走彎路。 ”

殊不知這種“為了你好”的思想, 就像一個用愛做成的繭, 把孩子緊緊地捆綁起來, 孩子為難的同時, 許多明明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 變得放不開也做不好。

這種不願放手的父母之愛, 會不斷壓制孩子的內心, 久而久之, 會使孩子變得沒主見, 或者失去自己掌握命運的能力。 有些子女可能會因此而倍感壓力, 一旦決心掙脫這種愛之捆綁, 開始跟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時, 又會使父母陷入擔憂的泥淖。

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Advertisiment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地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

父母和孩子原本就是不同的個體, 孩子總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的視線獨立生活, 而真正的愛, 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 教給他如何獨立思考怎樣解決問題, 在孩子有能力離開家庭庇護, 獨立生活的時候, 適時退出。

先做到有技巧地干預

才能夠更安心地放手

有不少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段, 自然會做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 而一旦有些事看似超出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 父母便總是不能放心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所以乾脆凡事都替他解決做主。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 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當然放手不能一蹴而就,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而一味撒手不管,同樣可能造成很多問題。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有技巧地培養孩子的能力,將來才能更安心地放手。

1、教會孩子生活小技能,從小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自己穿衣系鞋帶;吃過飯的碗筷主動放到廚房洗碗池裡;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學著洗小件的衣物;做完作業自己認真檢查等。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最開始孩子可能做的並不好,但家長讓孩子自己試著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是孩子慢慢掌握生活技能的時刻,當孩子能把這些小事情越做越好,才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事情。

2、教會孩子處理問題,讓孩子樹立責任感,而不是萬事依賴父母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問題,應該試著讓孩子自己來解決,亦或者讓孩子對於某件事,自己來做決定。

一方面,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守在孩子身邊,當孩子處在家長目不所及的地方,不會處理問題的孩子,本身就已經吃虧了。

另一方面,當孩子做出某種決定或產生某種行為的同時,伴隨著他的,是責任的到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好過讓孩子遇事喊爸媽。

3、給孩子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

大人有時候會覺得,小孩子的觀點並不重要,所以時常會忽略孩子仰起頭對你認真說過的話,然而,傾聽孩子的童言稚語,同樣是養成孩子自主性格的關鍵因素。

當你忽略孩子的話語那一刻起,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得觀念就是,“我的想法並不重要”或者是“到頭來還會是家長為我做主”。久而久之,孩子將會變得沒有主見。

所以,當孩子針對某事發表自己觀點,或直接向家長表達自己某些想法時,家長要及時關注並認真聆聽;當孩子的想法積極正面時,家長要給予鼓勵;當孩子的想法並不那麼正確時,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扭轉思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家長們學會這幾點,並做到儘早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事,能做到什麼程度,孩子自然會更自立更自信。

曾有一段話:“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作為父母,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上的困境與難題,並讓這個相信成為一種“祝福”,孩子也會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相反,如果父母老是擔心孩子不能在社會生活中照顧好自己,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會變成可怕的咒語。

愛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免受不必要的傷害。但愛的方式,絕對不是成為孩子人生的“導演”,而是要試著接受一個現實——自己只是孩子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配角”。

父母沒必要為孩子設計生活的每一個情節該怎樣發展,只要在孩子成功起飛的時刻,為他鼓掌歡呼,在孩子受挫折翼的時候,幫孩子擦拭傷口,並鼓勵他再次起飛。精彩的人生,最終要靠孩子自己主演。

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當然放手不能一蹴而就,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而一味撒手不管,同樣可能造成很多問題。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有技巧地培養孩子的能力,將來才能更安心地放手。

1、教會孩子生活小技能,從小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自己穿衣系鞋帶;吃過飯的碗筷主動放到廚房洗碗池裡;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學著洗小件的衣物;做完作業自己認真檢查等。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最開始孩子可能做的並不好,但家長讓孩子自己試著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是孩子慢慢掌握生活技能的時刻,當孩子能把這些小事情越做越好,才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事情。

2、教會孩子處理問題,讓孩子樹立責任感,而不是萬事依賴父母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問題,應該試著讓孩子自己來解決,亦或者讓孩子對於某件事,自己來做決定。

一方面,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守在孩子身邊,當孩子處在家長目不所及的地方,不會處理問題的孩子,本身就已經吃虧了。

另一方面,當孩子做出某種決定或產生某種行為的同時,伴隨著他的,是責任的到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好過讓孩子遇事喊爸媽。

3、給孩子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

大人有時候會覺得,小孩子的觀點並不重要,所以時常會忽略孩子仰起頭對你認真說過的話,然而,傾聽孩子的童言稚語,同樣是養成孩子自主性格的關鍵因素。

當你忽略孩子的話語那一刻起,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得觀念就是,“我的想法並不重要”或者是“到頭來還會是家長為我做主”。久而久之,孩子將會變得沒有主見。

所以,當孩子針對某事發表自己觀點,或直接向家長表達自己某些想法時,家長要及時關注並認真聆聽;當孩子的想法積極正面時,家長要給予鼓勵;當孩子的想法並不那麼正確時,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扭轉思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家長們學會這幾點,並做到儘早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事,能做到什麼程度,孩子自然會更自立更自信。

曾有一段話:“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作為父母,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上的困境與難題,並讓這個相信成為一種“祝福”,孩子也會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相反,如果父母老是擔心孩子不能在社會生活中照顧好自己,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會變成可怕的咒語。

愛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免受不必要的傷害。但愛的方式,絕對不是成為孩子人生的“導演”,而是要試著接受一個現實——自己只是孩子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配角”。

父母沒必要為孩子設計生活的每一個情節該怎樣發展,只要在孩子成功起飛的時刻,為他鼓掌歡呼,在孩子受挫折翼的時候,幫孩子擦拭傷口,並鼓勵他再次起飛。精彩的人生,最終要靠孩子自己主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