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 越來越多的孩子承受著來自精神和肉體的壓力——依賴性、晚上害怕、頭痛、胃疼……有的時候, 孩子們還會將這些壓力轉化為施暴。 但是, 羸弱和攻擊性不是必然相關的。 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 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否則, 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回避, 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 孩子還會失去判斷和識別真正危險、風險的能力, 而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根本法寶。
建立牢不可破的規則。 不坐陌生人的車。 拒絕那些自己感覺有問題的東西。
Advertisiment
保持平靜。 最好讓孩子不要被你的焦慮打擾, 這是保護孩子最應該做的。 邁阿密大學對一些在經受痛苦的藥物治療的孩子進行研究, 發現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緊張情緒之下。
小心的語言警告。 如果過分灌輸“陌生人危險”的資訊, 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就不敢求助陌生人。 曾經有個孩子因為不敢向陌生人求救, 結果錯過了營救隊員, 最後消失在大森林中。 告訴孩子, 有些情況不能跟陌生人走, 而不是不能跟陌生人接觸。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瞭解大人。 如果你的孩子要跟某個大人相處較長時間, 如保姆或家庭教師, 在定人之前應向其他媽媽諮詢如何與這些人相處, 並到有關部門查閱保姆或家庭教師的情況。
誠實而簡單。 如果你的孩子問一件讓他恐慌的事, 要解釋給他聽, 但是不要再次嚇到他, 同時也不要嚇到自己, 以不破壞兩人的安全感為宜。 解釋過後, 問他怎麼想的, 及時糾正和驅除那些錯誤的想法, 然後離開。 這能讓孩子知道, 無論發生了什麼, 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 穩定而持續地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有賴於父母們妥善處理生活中不斷發生的這些事情。
Advertisiment
避開電視新聞。 專家建議人們不要讓12歲以下的小孩看新聞。 在電視劇中, 壞人往往遭報應。 但在新聞中, 無辜的人卻常常是犧牲品, 這對孩子實在是太殘酷了。 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 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否則, 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回避, 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