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倆寶打架,如何皆大歡喜?

對於家有倆寶的爸媽來說, 最讓人抓狂的恐怕就是孩子的打架問題了。 然而, 在絕大多數倆寶家庭裡, 這卻是他們相處的常態, 讓人防不勝防, 煩上加煩。 那麼, 處理倆寶的打架行為, 有沒有值得推薦的妙招呢?換句話說, 談談家長如何做, 才能讓局面“皆大歡喜”呢?

關注受傷的一方, 別把注意力放在惹麻煩的孩子身上

倆寶打架之所以成為常態, 最普遍的原因, 是他們需要對父母的愛和關注進行競爭,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 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去招惹另一個孩子, 這樣不僅可以發洩對“爭寵者”的不滿,

Advertisiment
還可以把家長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讓他獨享被關注的感覺。

考慮到這個原因, 家長在處理倆寶的衝突時, 最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惹麻煩的那個孩子身上, 否則會讓他產生成功吸引家長關注的成就感, 進一步強化他惹麻煩的動機, 引發更多的衝突可能。

反過來, 如果家長改變策略, 把注意力放在受傷的一方, 對其進行慰撫, 並適當在慰撫的同時“敲打”惹麻煩的孩子, 比如, 一邊給胳膊被撓破的孩子塗紅藥水, 一邊說:“撓人可不是好習慣, 媽媽可不喜歡這種行為, 你妹妹應該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就算生氣, 也不能撓人”。 這樣, 惹麻煩的孩子就會發現, 用招惹另一個孩子的辦法獲取父母的關注是無效的,

Advertisiment
甚至適得其反, 以後惹麻煩的概率就少了許多。

避免給孩子定性, 把孩子的行為導向家長期望的樣子

容易打架的兩個孩子, 通常會有相對強勢的一方, 比較暴躁, 另一方面則常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家長在處理二者衝突時, 往往很容易給強勢的一方定性, 責其“你怎麼總是這麼暴躁”“動不動就欺負你弟弟, 一點哥哥樣都沒有!”等, 對於弱勢的一方, 則急於保護, 卻忽視了調動她內在的力量。 長此以往, 很容易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將他們固化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裡, 引起更頻繁的角色衝突。

反過來, 如果家長能夠改變思維方式, 則可能收穫出乎意料的驚喜。

比如, 當容易受欺負的孩子被威脅必須就範時, 家長與其安慰說:“可憐的寶貝,

Advertisiment
哥哥又欺負你了?”不如換一種更能調動其力量的方式, 或者直接示範解決爭端的技巧。 比如“我打賭, 如果你願意的話, 肯定能做出一個更可怕的鬼臉嚇唬她!”“你可以告訴他, 不喜歡你對待我的方式, 我的東西我做主!”這樣更容易幫助經常受氣的孩子強大起來。

用“五步法”介入倆寶的爭端, 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 家長可以介入, 但最好避免直接對他們各自的行為進行評判, 更不宜直接決定爭執的結果, 否則孩子不僅難以受到教育, 還可能對家長的處理方式產生意見, 惡化彼此關係。 推薦“五步法”, 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爭搶一款動物玩具, 發生肢體衝突的場景為例:

Advertisiment

Step1:表明已經瞭解孩子們對彼此的憤怒。 比如, 家長可以對正在爭執的兩個孩子說:“孩子, 聽起來你們在鬧意見啊”。

Step2:認真傾聽每個孩子的解釋, 跟孩子確認自己對爭端的理解是否正確。 比如, 在聽孩子講完後, 概括出自己的理解“那麼, 是你想用它來裝飾動物園”“你看到他玩兒的時候, 也想加入起來一起玩”, 注意, 僅僅是確認自己對事態的理解, 但不要做評判。

Step3:表示出對問題困難程度的認可。 比如, 可以對他們說:“我知道了, 嗯, 這個問題有點棘手呢。 兩個孩子都想在同一時間玩同一個玩具。 ”但不要代替他們做決定。

Step4:表達對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信任, 鼓勵他們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比如, 可以對孩子說:“我相信你們倆一定能好好相處的,

Advertisiment
你們會找到一個讓你們倆都感覺公平的法子。 ”

Step5:離開衝突現場, “你們玩玩具的時候, 我先看報紙吧”, 讓孩子自行解決問題。

小結

處理倆寶的打架問題, 家長千萬不要充當“裁判”的角色, 急於評判甚至定性孩子的行為。 所謂“皆大歡喜”的結局, 並不是家長一介入就可以讓打架的場面變成讓各方面都喜笑顏開的結果, 而是說, 家長可以通過藝術的干預, 最大限度地減少打架對彼此的傷害, 甚至讓處理的過程產生長遠有利的結果, 比如, 讓孩子放棄打架的衝動, 意識到立友愛互助的關係的必要性, 學會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 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