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個案諮詢(18)

作者:淩媽

記得淩兒2歲多不到3歲的時候, 她會從1數到100, 有時帶她出去爬山數臺階, 我也順便問問‘現在我們爬到15了, 再爬兩級臺階是多少呀’之類的、生活中的加法題, 淩兒也就是從此類實例中掌握加法的。

有一次, 我問她‘寶寶今年3歲, 明年幾歲呀’, 她反媽媽你多大?爸爸多大?奶奶、爺爺多大?我告訴她我的年齡, 再告訴她爸爸比媽媽大兩歲;告訴她奶奶的年齡、爺爺比奶奶小兩歲, 我清楚記得她從未接觸過減法。 淩兒想了一會, 真說出來了。 我異常驚奇, 問她怎麼知道的, 淩兒回答:“媽媽29歲, 30、31, 爸爸31歲;奶奶60歲, 59、58, 爺爺58歲。

Advertisiment
”原來她想到了倒著數。 有一段時間, 淩兒算減法基本用這種方法。

後來問她‘46比42多幾呀’, 淩兒會這樣算:43、44、45、46, 多4。 這種方法就是在小數基礎上往上數到大數。 其實和上一種方法是正算、反算的問題, 實質一樣。

再後來, 我試著和她玩 用豎式算加法

再後來, 我試著教她 多位數進位元連加 )

不久我又試驗了, 以輕鬆語氣告訴她減法和進位加法一樣, 只不過加法是進一位, 減法是借一位, 然後花一、兩分鐘寫幾題示範給她看, 淩兒一下就明白了。 (真的, 數學方面我從未為淩兒操過心, 不管什麼, 只要花幾分鐘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

可是問題來了, 明明是簡單的題, 淩兒總先想到用豎式列出來, 再算;即使她是心算, 聽她嘰哩咕嚕自言自語,

Advertisiment
她也是首選這種方法。 比如昨天, 我去超市買東西, 本來只帶了60元, 花了48元, 淩兒問我還剩多少錢, 她想買個東西, 我讓她自己算。 她一邊嘰哩咕嚕、一邊用手指在空中比畫, 列豎式算出來了。 我想知道她是不是只掌握這一種方法, 便在問她要買多少錢的東西, 淩兒說要8元錢買彩筆, 我再問她買了彩筆後媽媽只剩幾塊錢了。 淩兒又開始列豎式了, 我耐心地等她算完, 問她還有沒有其它方法。 然後我講了她小時候算奶奶、爺爺年紀的事, 淩兒一下子敏感了:“是不是我不如小時候?”我告訴她, 有很多種方法, 不能什麼題都用一種方法算, 先在心裡想一下什麼方法最簡單, 當然挑簡單方法算得快了。 我舉例:“‘一個人有13元錢, 她花了12元,
Advertisiment
還剩多少錢呀?’這題用豎式算得1元, 但你想想, 12往上數1就到13了, 當然還剩1元了。 ”

麥子爸爸, 是不是學會用豎式能局限孩子的思維?還是淩兒本身有懶惰心理, 想著算出來就不想繼續動腦了?我擔心會是第一種情況, 那有沒有補救方法?

作者:麥子爸爸 通常是偷懶的心理

不說孩子, 就是成人, 遇到問題有種現成的方法, 沒有特殊要求的話, 誰會去想別的方法。

也不用和她說道理, 就和她玩算24點這樣帶點競技性的計算遊戲, 然後比她算的快。 就笑著問她:“看, 媽媽這次比你算的快了, 猜猜媽媽怎麼算的?”“媽媽的演算法你也會的, 誰叫你不用。 ”

然後就基本和她有輸有贏, 自言自語地說:“呀, 你也用這方法了。 那我們分不出勝負了, 除非媽媽想出更簡單的方法才能贏你。

Advertisiment

然後就是等待了, 看她以後幾天會不會有進步。 沒有的話, 再給點提示什麼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