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些什麼,能讓孩子一生幸福?——積極心理學這樣說

幸福的孩子, 對愉悅感必須有所節制

我知道很多老人都會心疼孩子, 所有孫輩能想到的欲望, 都使勁滿足。 比如, 孩子想吃霜淇淋, 就讓其抱著一桶吃一下午, 孩子想看電視, 就毫無節制的一看兩個鐘頭。

有一個心理學的結論會讓大家大吃一驚:最幸福的孩子不是什麼都擁有的, 而是知道節制自己欲望的。 因為人們對於消費型的欲望, 非常容易因飽足而生厭。 一個下午就吃一大桶霜淇淋、新買的CD馬上連聽十遍, 這種不知節制的行為很快就把我們的胃口破壞殆盡。

英國的心理學家對各個收入階層的人做過一個調查,

Advertisiment
結果同樣讓人震驚。 暴發戶的孩子們幸福指數最低, 而中等收入稍稍偏下的孩子們最幸福。 原因就是不加節制的欲望滿足, 毀掉了孩子的幸福體驗。 而“悠著點、慢慢享受”的中等收入家庭孩子, 幸福體驗非常高。

所以, 我們可以從小教會孩子的幸福消費習慣:把消費化整為零, 並間隔一段時間。

在食物上:我們可以把一大塊巧克力分成小塊, 每天吃一塊, 而不是一次性整整吃掉一大塊。

學到這個心理學原理之前, 我們帶毛豆去超市都是買大份量包裝的食品, 把食品吃到膩, 並沒那麼幸福。

現在我們都是回家拆分成小包裝, 每次在吃膩前就果斷停止。 毛豆興奮的每次都還想要, 上午就開始盼著下午的“美味時間”。

Advertisiment
我想, 等毛豆長大, 他也能學會自我控制, 從而讓幸福保鮮吧。 你看, 心理學的應用, 直接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在金錢上:可以給孩子一個儲蓄罐, 每天放進去一定額度的零花錢, 要比一次給孩子一張大票子好。

手裡有很多美食、金錢的孩子只會逐漸對幸福失去感覺, 而小劑量、分次數的幸福才能讓孩子知道:幸福如同棒棒糖, 一口吞下去是不行的, 要一點點慢慢品。

小的時候, 不吝惜給孩子更多的身體接觸

媽媽們都知道那個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吧!

小猴子一邊去吸吮鐵絲媽媽的奶, 一邊用後腿緊抓著用軟布做成的“猴媽媽”。 毛豆媽第一次看到下面的照片時, 被shock到:身體接觸所表達的愛, 對寶寶如此重要!

Advertisiment

光是營養食物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接觸性安慰”(contact comfort)是一種基本需求, 媽媽的身體擁抱, 對孩子的幸福感是一針強心劑。

拿我家毛豆為例,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這樣一幕:

三歲半了的毛豆, 在進門那一刹那, 他無論在房間裡的哪個角落, 是在搭積木還是在看動畫片, 是奶奶看還是爸爸抱, 都會毫不猶豫放下手中的摯愛, 飛奔到門口, 踮起腳尖, 小身體像一顆炮彈撲進我的懷裡, 似乎他盼了一天, 等的就是這一刻。

我家3歲半的孩子尚且如此, 更可況新生兒、初次學會認人的孩子、和1歲左右分離焦慮的寶寶呢!

孩子天生有擁抱及被擁抱的需求, 擁抱是建立他日後的安全感、幸福指數和抗挫折能力的關鍵因素。

Advertisiment
媽媽們, 儘量滿足孩子們的依戀, 珍惜做母親的本能, 用擁抱、親吻和多多的身體接觸, 來滋養孩子的幸福感吧!

從小教會孩子, 為體驗而花錢

這一點也是積極心理學家告訴我的:想要幸福?應該不是為物質花錢, 而是為體驗而花錢。

和朋友一起遠足、和家人一起晚上玩遊戲、帶孩子進行一場難忘的親子旅行, 幸福的體驗都比買一大堆東西要好得多。

有一個私立幼稚園, 收費高昂。 那裡的很多孩子熱衷收集最新款的玩具, 就像媽媽們熱衷把一款款的包包收集全一樣。 然而在開家長座談會的時候, 老師卻說, 那些孩子幸福感, 卻沒有班上某個小男孩強:

”這個孩子特別喜歡植物, 父母就帶孩子去尋找和辨認各種植物,

Advertisiment
會為了辨認一種蘑菇帶著孩子專程走進大山, 也可能假期跑到國外某博物館, 就僅僅是因為孩子上網查到了某種化石, 然後全家出動去探訪。 ”

體驗永遠比擁有物質更幸福, 一個擁有積極體驗的孩子, 回憶將內化為他的精神內核。 而孩子即使擁有再多物質, 能幫他做到這一點嗎?

毛豆媽看過的每本積極心理學的經典書籍都強調, 物質在我們消費完的一刹那就會產生“享樂適應”, 不再產生幸福。 物質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舊、不再具有吸引力。 而體驗會在時間流逝中, 則變得更加積極。

再說, 體驗是唯一無法和別人相比的東西。 不管別人怎樣炫耀性消費, 我們私人體驗的快樂是奪不走的。

請問問你自己, 是新婚鑽戒給你的快樂更持久,還是蜜月旅行?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對鑽戒的驚喜只存在於打開盒子那一刹那,然後,每當發現我的好朋友們鑽戒比這個更大的時候,我的幸福感就開始打了折扣(囧)。

而那場開車暢遊的蜜月旅行,隨著回憶越來越有味道。那些夜晚開車八小時貫穿海景公路、眺望月色下海波的情境,都遠比有形物質更幸福。

從小教會孩子:人生,是體驗的集合,而不是擁有物質的集合。

體驗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帶孩子做昂貴的跨國旅行。一次家門口公園的共同散步、一張兒童音樂會的門票,一次博物館之旅、和孩子共同做親子園藝、讓孩子打下手下一次廚房,都是。

真正會花錢的父母,都把錢花在了體驗而不是擁有上。

從小教會孩子建立自己的參照系,不和別人比

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是:當父母教會孩子“我有多棒(成功、聰明、友善、富裕、有道德)時,如果依據的是內在的、客觀的標準,孩子就會幸福。

這樣的孩子最不容易得抑鬱症,身心也更為健康,因為他們不太可能收到外部評判、外部現實的打擊。

同時,心理學家也發現,最不幸福的孩子是:從小被父母比較的。與別人比較,是導致孩子不足不滿的主要原因。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缺乏感都是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成功。

當孩子不是問自己“我的成績能夠讓我自己滿意嗎?”,而總是問“我的成績跟鄰居小明比起來怎麼樣?”,我們怎麼能放心孩子會一生幸福呢?因為他的幸福標準總被別人牽著走啊!

從小就要教會孩子確定自我的價值,少和別人比較。

教會以上這四點,並不容易。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年薪百萬身價上億,但是等父母可以欣慰的發現,孩子擁有積極平和樂觀的心態,和幸福、自足、豐滿充沛的人生,這已經是非常好的幸福奠基了,不是嗎?

是新婚鑽戒給你的快樂更持久,還是蜜月旅行?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對鑽戒的驚喜只存在於打開盒子那一刹那,然後,每當發現我的好朋友們鑽戒比這個更大的時候,我的幸福感就開始打了折扣(囧)。

而那場開車暢遊的蜜月旅行,隨著回憶越來越有味道。那些夜晚開車八小時貫穿海景公路、眺望月色下海波的情境,都遠比有形物質更幸福。

從小教會孩子:人生,是體驗的集合,而不是擁有物質的集合。

體驗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帶孩子做昂貴的跨國旅行。一次家門口公園的共同散步、一張兒童音樂會的門票,一次博物館之旅、和孩子共同做親子園藝、讓孩子打下手下一次廚房,都是。

真正會花錢的父母,都把錢花在了體驗而不是擁有上。

從小教會孩子建立自己的參照系,不和別人比

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是:當父母教會孩子“我有多棒(成功、聰明、友善、富裕、有道德)時,如果依據的是內在的、客觀的標準,孩子就會幸福。

這樣的孩子最不容易得抑鬱症,身心也更為健康,因為他們不太可能收到外部評判、外部現實的打擊。

同時,心理學家也發現,最不幸福的孩子是:從小被父母比較的。與別人比較,是導致孩子不足不滿的主要原因。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缺乏感都是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成功。

當孩子不是問自己“我的成績能夠讓我自己滿意嗎?”,而總是問“我的成績跟鄰居小明比起來怎麼樣?”,我們怎麼能放心孩子會一生幸福呢?因為他的幸福標準總被別人牽著走啊!

從小就要教會孩子確定自我的價值,少和別人比較。

教會以上這四點,並不容易。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年薪百萬身價上億,但是等父母可以欣慰的發現,孩子擁有積極平和樂觀的心態,和幸福、自足、豐滿充沛的人生,這已經是非常好的幸福奠基了,不是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