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是不是和我一樣, 也愛聽孩子們講的可愛的話。 看著那些一臉稚氣、天真可愛的孩子們一個個妙語連珠、把成年人都逗得捧腹大笑, 那的確是一種生活裡不可多得的享受。 只是不知道大家聽過孩子的話以後, 是不是也都會問孩子們為什麼會講出那麼可愛的話呢?他們的小腦袋瓜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我覺得作為一個家長要是他(她)能養成經常分析自己孩子講的話的習慣, 興許他(她)也能夠從中更好地瞭解孩子成長、發展的水準, 可以因時、因地、因話、因才地施教呢。 不信, 我來試一試,
Advertisiment
有這麼個故事:有一天早上家玲的爸爸送家玲上幼稚園。 看到幼稚園院子裡的櫻花都開了, 家玲爸爸高興地說:“櫻花真漂亮!”“它長老鷹嗎?”家玲很認真地問。 “不是。 ”家民的爸爸搖搖頭。
“那是長貓頭鷹嗎?”家玲又問。 “也不是。 ”爸爸又搖搖頭。
家玲不明白了。 “那不是說蘋果樹開蘋果花、長蘋果, 梨樹開梨花、長梨嗎?那櫻花樹開櫻花、卻不長老鷹, 它會長什麼呢?”家玲摸摸自己的腦袋, 百思不得其解。
家玲的話逗得老師和爸爸哈哈大笑。 對於家玲的疑惑, 大人們之所以感到好笑, 是因為我們知道聰明的家玲搞錯了。 她把植物和動物混為一談, 把“櫻花”的“櫻”和“老鷹”的“鷹”當成了一回事, 所以才鬧出了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笑話來。
Advertisiment
可是讓我看, 這個小故事卻不只是博君一樂那麼簡單。 人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開什麼花、結什麼果, 看來家玲對這個因果關係理解得是相當的透徹了。
從“櫻花”這個視窗我們可以看見家玲的邏輯思維正在逐漸成型。 不是嗎?家玲已經能夠舉三反一, 學會從生活經驗中總結規律、再推而廣之了。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人類在接收外界資訊的時候, 天生就會把資訊歸類;再把自己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 分門別類地加工、處理和收藏。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需要的時候, 我們能夠及時地把有關資訊提取出來使用, 方便、高效。 這就像一個有經驗的工匠, 很容易就能夠從一個規整有序的工具箱裡, 找到自己要用的工具一樣。
Advertisiment
幼稚園的孩子們還處在成長階段, 他們的知識、經驗少, 門類有限, 而且組織無序, 所以把資訊放錯地方和用錯地方的情況, 時而有之。 所以才會有“開櫻花、結老鷹”的故事發生。
遇到家玲這樣的情況, 我們大人當然可以一笑了之, 全當生活中平添的一點樂趣而已。 但是我們也可以抓住這個難得的施教機會, 幫助孩子學到新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門類, 在認知的層面上更進一步。
比如說“櫻”和“鷹”的發音相同、意思相左, 那是因為漢語裡有不少同音字詞, 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根據談話的語境, 來確定同音字的意思。 瞭解這一點, 有助於提高家玲語言應用的能力。
又比如說櫻花樹是植物, 老鷹、貓頭鷹是動物, 動物和植物是兩個不同的門類,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時刻, 都可以進行。 關鍵是要抓住孩子最百思不得其解、最有興趣的時候, 以寓教於樂、具體簡單的方式來完成。 和孩子談話是一個最有效、也最簡單易行的教育方式。
當然了, 家長也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 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東西。 經驗是談話的原料, 沒有經驗的談話,
Advertisiment
孩子們的童年只有一次, 孩子們的有趣話語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慢慢消失。 家長朋友們, 每天別忘了給孩子一點時間, 耐心地聆聽。 最好把孩子有趣的話都記錄下來, 等孩子長大以後, 再和他(她)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