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做個明白家長

DD爸曾充滿自豪感地對朋友介紹說:“我太太對幼教很有研究, 對那個, 唔, 墨索里尼, 最有心得!”

DD媽大驚失色, 連忙拉他的衣襟耳語:“喂喂, 是蒙台梭利!”“嗨!都是義大利人嘛!”DD爸揮揮手, 面不改色, 一切了然於胸似的繼續吹牛:“蒙台梭利, 你們知道吧?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 現代幼稚教育的先驅!”

我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 都和DD爸差不多, 是在為孩子選幼稚園的時候知道了一大堆新名詞兒, 什麼蒙台梭利啦, 奧爾夫啦, 多元智慧啦, TPR外語教學啦, 等等。 如今的學前教育機構推陳出新, 紛紛引進了各種新型教學法,

Advertisiment
令家長目不暇給。 但是, 這種種名目之下都是什麼意思?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實際工作中又是否真能達到這些效果呢?

DD媽平時買些針頭線腦都不辭辛勞地貨比三家, 如今事關DD的教育, 這等大事, 豈能含糊。 於是決定要一家家親眼看一看。

這一日, DD與媽媽興沖沖地跑去參觀一個兩歲以下幼童蒙台梭利親子班。 走進教室, DD媽眼前一亮, 只見低低的架子上擺滿了圓柱體、數棒、粉紅塔、棕色梯等, 全是木制的蒙台梭利教具。 DD媽想:可找著地方了!可是, 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完線(就是沿著地板上標出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圈慢走, 滿足行走敏感期的兒童需要, 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平衡感), 就坐下來打開一本書, 給這些剛一歲多的孩子講起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來。

Advertisiment
DD對大灰狼不感興趣, 卻想去搗鼓架子上的圓柱體, 被旁邊的老師制止了, 說一歲多的孩子不能玩, 怕給弄壞了。 DD媽心下頗為不滿, 想:教具都不讓孩子動, 這怎麼能算蒙氏班?再說了, 老師對兒童不同年齡的心理都不瞭解, 故事選擇得也不對。 一歲多的孩子感興趣的故事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日常生活中的事, 比如《接爸爸》或是Blueberry for Sal這樣的書, 或是帶動作、帶聲響的, 比如講交通工具的書。 一歲半, 哪裡見過大灰狼?怎麼會對這個故事有興趣?果然, 周圍的孩子很快就坐不住了, 哭的哭, 爬的爬, 家長在後邊追。 DD媽歎了口氣, 和DD回了家。

過了些天, 有朋友拉DD媽去另一個蒙氏班, 說這裡的教具給孩子玩。 於是DD母子又去了一節課。

Advertisiment
這回有意思, 老師不講大灰狼了, 而是在四十五分鐘的一堂課裡一口氣做了七、八種活動。 DD是個專心的孩子, 正端著勺子小心翼翼地走線, 老師就要收走勺子改串珠了。 剛串了幾個珠, 玩得高興, 老師又要收走珠子改切面包了。 這回, DD抓住麵包不撒手, 堅決不肯進入下一項活動, 老師見DD媽在一邊也不予協助, 只好任他把麵包切了個夠。

課後, DD媽和老師談起來。 DD媽說, 蒙氏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讓孩子自己選擇教具, 自己決定玩多長時間, 老師尊重孩子喜歡不斷重複的習性, 不輕易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現在我們一堂課走馬燈似的做了這麼多活動, 老師得不停地中斷孩子手中的活動, 催促她們進入下一項,

Advertisiment
豈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蒙氏精神?老師也有苦衷, 她說:象您這樣懂蒙氏教育的家長不多。 我們收費這樣高, 差不多一分鐘收一塊錢, 家長要物有所值, 當然希望我們教的東西越多越好。 DD媽歎道:為了物有所值, 抑制了孩子的主動性, 甚至破壞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豈不更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