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做“一問三不知”的父母

很少有父親像母親那樣, 詳細地把結果告訴提問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問題問母親的時候, 母親也許會不要孩子動腦筋就把結果告訴給孩子。 而父親則不然, 稍微講上幾句, 也許就不願多講, 把問題扔給孩子。 看起來, 父親似乎是不耐煩, 教育孩子很粗糙, 然而, 卻往往“歪打正著”, 去促使孩子動腦筋。

做做“一問三不知”的父母

鑒於以上現實, 父親在與孩子接觸中, 不妨做回“差勁”父親, 嘗試“一問三不知”, 從而留給孩子思考、想像的空間。 有一次, 我向孩子出示了一隻不透明的塑膠袋。 孩子問:“裡面有什麼呀?”我笑而不答,

Advertisiment
故意說:“我也不知道呢, 你自己看看有什麼?”打開袋子後, 孩子左看右看, 發現裡面什麼也沒有。 緊接著我設下懸念, 提出第二問:“真的沒有嗎?怎麼袋子鼓鼓的呀?”我讓孩子把袋子口擰緊, 感覺袋子是鼓鼓的, 紮一個小孔, 孩子又感覺到裡面有氣跑出來, 原來袋子裡有空氣。 於是, 我繼續加強引導, 提出了第三問:“為什麼你剛才沒有發現呢?”有了以上“認識空氣”的感知經驗, 孩子很快總結出, 空氣是無色無味的, 看不見、抓不著、摸不到, 所以剛才沒有發現。 通過這次問答, 孩子不但掌握了新知識, 而且增強了對科學的興趣。

世界豐富多彩, 千奇百怪, 因而在幼小孩子的心目中時常會產生無數個疑問。 但是不是每個問題我們都該有問必答呢?其實,

Advertisiment
注意引導孩子在探索思考中尋求結果, 從小養成愛動腦筋愛想問題的習慣, 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有時候做父母的佯裝不懂, 也是對孩子提問和思考的一種鼓勵和引導, 同樣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