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到了不對孩子大喊大叫,就完成了育兒嗎?

家裡青春期的娃, 學會了敷衍我。 讓做個啥, 蠻蠻的答覆常常是甩英文“OK,OK,Mom”, 然後沒有變化。 如果我不僅說, 人還走過去對著他說, 他就會一邊甩英文, 一邊客客氣氣, 送客一般幫我轉個相反於他的方向送走, 然後還是沒有變化。

來回幾次, 事情還是沒做, 我就不禁大為光火起來。

現在的很多育兒文都各種號召大家制怒, 是非常好的開始, 也說明, 這是最最常見的育兒現狀。

當家長用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結果有可能是哪些?

孩子會習慣于這種大喊大叫, 不這樣就不會重視問題;

你會失去孩子對你的尊重,

Advertisiment
有些孩子甚至如果被罵得太多, 會選擇放棄。 他們學會對你關閉心門, 因為他和你之間那種信任的紐帶已經被扯斷了。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將不再想取悅於你, 不和你一條戰線, 更難聽從你;

孩子會認為大喊大叫才是成人處理問題的辦法, 有樣學樣, 終有一天也會對你喊叫回來;

你們之間不再能以平靜而健康的方式進行深層溝通;

孩子會越來越遠離你。

嚴重的情況下, 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一個媽媽講自己從小一直被父母粗暴叫駡, TA不再信任父母, 最糟糕的是, 長大以後發現自己也有父母的這些毛病, 甚至在接受了昂貴的5年心理治療後, TA還是有憤怒和嚴重抑鬱的問題。

家長為什麼要大喊大叫呢?

Advertisiment

因為家長們覺得不喊叫的話, 孩子就不重視, 大喊大叫是一種有效獲取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當家長大喊大叫的時候, 他們也正讓孩子學會一點:如果你不提高音量, 這事就沒啥好重視的。

例如, 你的孩子玩積木, 你叫“快洗澡吧!”, 娃不理你。 你再次提醒, 聲音變得更大, 還是沒有回應。 然後你咆哮“你要我說多少次你才能聽到?”

第三次, 你的孩子才會意識到, 你的話是當真的。

努力糾結讓孩子按你的意思去做一件事情, 是一種更長更艱苦的過程, 會給孩子和你自己都造成更多的壓力。

相反的做法, 你走過去, 輕輕觸摸孩子的手臂或身體其它部分, 說“哇, 你在做啥?”很感興趣的樣子。

你的孩子會感覺到你的愛,

Advertisiment
並覺得你是真正注意到他。 他的這種感覺觸發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天生的、自然的親密紐帶關係。

事實上, 如果孩子願意從內心體會到你讓他做的事情, 是確實符合他的最佳利益的, 那麼, 他就會贊同你, 聽從你。

接下來, 當你有興趣地關注孩子現在做的事情幾分鐘後, 你可以平靜地說“嘿, 現在我真的需要你的注意, 是時候去洗澡了。 ”

你的孩子可能會反對。

你說“我知道, 要停下現在的事情確實挺難的。 ”(展示同情)

你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迴旋餘地(選擇)。 說“那麼, 你想現在洗還是五分鐘以後?”

孩子回答“五分鐘以後”, 這就已經算是一個同意的回答, 就算是他耽誤了幾分鐘。 你說“好吧, 那就5分鐘, 我想我們已經達成一個協議, 對嗎?”,

Advertisiment
孩子點頭。

你說“要停止你現在的事情確實很難, 你看我們能做什麼讓這個協議順利實施?”

孩子可能會說“別擔心, 媽媽, 我會準備好洗澡的。 ”

或者, 你的孩子可能還是不想停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 你可以說“要不這樣, 5分鐘後, 我們一起努力把你的積木收回盒子裡好嗎?你想不想帶一個做好的小飛機一起洗澡呢?”

幫孩子做好了過渡, 並向他表明洗澡即將發生。

5分鐘後, 你回去, 觀察進展, 監督執行“來吧, 洗澡時間到!讓我們和小飛機一起去浴室吧!”

用這種溝通方法, 付出的努力自然比發脾氣更費時費力, 但是, 一旦你堅持這麼做, 兩個月後, 他們就會常常遵從你的話。

這種做法還會帶來一個好處:發展孩子的自律。

也就是說, 這種過程,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慢慢訓練一種放棄他想要什麼, 而選擇什麼對他更重要的能力。 這就是自律的開始。

例如選擇做功課, 而不是打遊戲。

有人也許會發問了, 你這個案例太簡單, 而實際情況每一步都是很複雜的, 其中一步孩子反應不同, 事情都不那麼好收場了。

這問題沒錯, 但也正好點中了今天乖媽寫這篇文章想思考的問題。

我們光簡單號召制怒, 號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叫喊不發脾氣, 我們對累計多少天不叫喊進行打卡鼓勵。 。 。

但這, 僅僅是第一步。

不大喊大叫的最終目的, 應是接下來如何平靜健康地解決問題。

上面的案例就用到了很多共情, 也就是說, 咱們解決問題, 要先從孩子的立場和感受進行代入, 想出他做事情的原因。

2歲的孩子在地板上尿尿了,你可以反應不那麼激烈,先想想,就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做的,而不是成年的你清楚知道不能做的(同理的諸多案例中,一些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這個年齡孩子常有的)。

明白了這點,你就自然會有下一步的處理辦法。

你可以說“哇,你在地板上撒尿了呀,要不,我帶你去廁所,看看在那裡撒尿收拾起來是不是會更方便點。”

所以,不大喊大叫不是終極目標,家長最終要做的,是在控制生氣情緒的情況下,去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去真正解決問題,並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這需要反復實踐。

在一個令人心煩意亂的場景案例中,我們的處理辦法會有多種,所以,育兒

不僅僅要能hold住自己的情緒,還真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

有時候,除了共情,還有一些涉及到教育原則的問題。

例如你在開車,孩子們吵鬧不已,你說了幾次不聽。這時你可以把車在路邊停下來,認真跟他們說,“我停車,是因為我被吵得無法專心開車,這樣很危險,請問你們能不能幫我做點什麼保持駕駛安全?”

除了解決問題,這正是一個教孩子們負責任的好時候。而大喊大叫可能只能帶來片刻的安寧。

Laura Markham博士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記住,你的孩子不會對你的行為和感受負責,但你有權教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最後可能還是有人會說,唉,我也很想做到完美,可是我是凡人,如果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怎麼辦?

喔,沒關係,當著孩子坦白承認,道歉。你的孩子會看到你的誠懇和努力,並且,會學到這一點。

Laura Markham博士對此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父母每天做一下回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在下一次處理得更好點。在頭腦裡練習和孩子的互動,想像自己下一次會處理得更從容點。

乖媽結語

不知道今天是否表達清楚了我想說的不,也許“家長最終要做的,是在控制生氣情緒的情況下,去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去真正解決問題,並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最好的總結,因為我家蠻蠻就是一個非常需要鬥智鬥勇的麻煩娃。

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吧。

2歲的孩子在地板上尿尿了,你可以反應不那麼激烈,先想想,就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做的,而不是成年的你清楚知道不能做的(同理的諸多案例中,一些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這個年齡孩子常有的)。

明白了這點,你就自然會有下一步的處理辦法。

你可以說“哇,你在地板上撒尿了呀,要不,我帶你去廁所,看看在那裡撒尿收拾起來是不是會更方便點。”

所以,不大喊大叫不是終極目標,家長最終要做的,是在控制生氣情緒的情況下,去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去真正解決問題,並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這需要反復實踐。

在一個令人心煩意亂的場景案例中,我們的處理辦法會有多種,所以,育兒

不僅僅要能hold住自己的情緒,還真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

有時候,除了共情,還有一些涉及到教育原則的問題。

例如你在開車,孩子們吵鬧不已,你說了幾次不聽。這時你可以把車在路邊停下來,認真跟他們說,“我停車,是因為我被吵得無法專心開車,這樣很危險,請問你們能不能幫我做點什麼保持駕駛安全?”

除了解決問題,這正是一個教孩子們負責任的好時候。而大喊大叫可能只能帶來片刻的安寧。

Laura Markham博士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記住,你的孩子不會對你的行為和感受負責,但你有權教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最後可能還是有人會說,唉,我也很想做到完美,可是我是凡人,如果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怎麼辦?

喔,沒關係,當著孩子坦白承認,道歉。你的孩子會看到你的誠懇和努力,並且,會學到這一點。

Laura Markham博士對此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父母每天做一下回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在下一次處理得更好點。在頭腦裡練習和孩子的互動,想像自己下一次會處理得更從容點。

乖媽結語

不知道今天是否表達清楚了我想說的不,也許“家長最終要做的,是在控制生氣情緒的情況下,去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去真正解決問題,並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最好的總結,因為我家蠻蠻就是一個非常需要鬥智鬥勇的麻煩娃。

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