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最重要的三點

明確認識, 先行做好幼小教師銜接

1.教師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 以共同的教育目標, 做好幼小教師的先行銜接。 首先, 幼小教師雙方都應回到教育的原點, 形成共識, 通過雙方的合力, 把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其次, 幼小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 幼小銜接不是幼稚園教師能獨自完成的事, 也不是小學教師才需要完成的任務, 幼稚園和小學教師之間要有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為合作夥伴關係的思想意識;再次, 幼小銜接要和教師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 以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齡初期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Advertisiment

2. 幼小銜接教師要走在前列, 瞭解兩個階段不同的教育形式的準確定位、幼兒的思想動態和相應的知識結構。 因此, 幼兒教師應走進小學校園、小學課堂中深入地瞭解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也要組織低年級教師到幼兒大班學習和實踐, 掌握幼兒的思想、生活和學習, 並開展一些經常性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以及相關的培訓, 以促進教師的先行銜接和發展。

積極探究, 求同存異做好學齡初期兒童的銜接工作

1. 心理教育, 幫助學齡初期兒童做好心理過渡的銜接。 幼稚園和小學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系統化的學習。 幼稚園的學習主要是通過遊戲來滲透, 而小學的學習卻是系統的學習過程。

Advertisiment
因此, 小學教師可在開課初安排角色遊戲。 如, 與學齡初期兒童玩“老師與學生”的遊戲, 讓學齡初期兒童在擔任“老師”的過程中體驗學校氣氛, 消除緊張情緒並懂得規則的必要, 引導他們學習遵守規則, 説明學齡初期兒童做好心理準備。

2. 培養興趣, 説明學齡初期兒童完成學習模式的銜接。 幼兒末期和學齡初期的兒童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知識的不斷滲透, 知識的獲得相對於學習知識的興趣要容易得多, 而恰恰是學習知識的興趣能引導學齡初期兒童學會學習。 所以, 解決好幼小銜接問題, 就要擺脫只注重知識教學和智慧提高的束縛, 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齡初期兒童對學習產生興趣, 並不斷自我更新知識。 另外,

Advertisiment
教師還要創設豐富、有創造力的環境, 培養學齡初期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和願望。 如, 在幼兒入小學初期, 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進度, 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增加唱歌、遊戲等活動課程, 用具體形象、有趣的內容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適當控制作業量, 彈性安排課程時間, 逐漸對學生提出要求, 等等, 這樣就會很輕鬆地幫助學齡前兒童完成學習模式的銜接。

3. 養成多種良好習慣, 幫助學齡初期兒童完成幼小最終銜接。 (1)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教師要從細微處入手, 上課之前告訴學齡初期兒童, 要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放好, 並擺放整齊, 然後再去上廁所或幹其他的事情。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一開始上課, 教師就要告訴學齡初期兒童正確的坐、寫姿勢,

Advertisiment
並進行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齡初期兒童,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 目視前方, 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 兩腿平放, 挺起胸膛。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師要教育學齡初期兒童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 (4)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一年級學生已在幼稚園獲得了基本的生活常識並具有了一定的衛生習慣, 低年級教師除了對其已養成習慣繼續強調外還要把這些工作做得更細、更全面。 比如, 要求學生收拾自己的書包時把大書放在下面, 小書放在上面;要求學生整理自己的鉛筆盒時知道鉛筆按從長到短排列, 橡皮和尺子放到盒子的第二層,
Advertisiment
等等。

巧借外力, 爭取家長配合幼小的銜接

幼小銜接是學校(幼稚園)教師、孩子、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事情, 只有這三方面形成合力, 才能做好。 因此, 幼稚園要利用家長會、家訪、家長學校、家長聯繫窗、家長開放日、教育知識講座等各種宣傳途徑, 向家長廣泛宣傳幼兒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早期幼稚教育的正確內涵, 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參與, 架起幼兒走向小學的橋樑。 小學伊始, 低年級教師也應主動邀約學生家長, 或採取上門家訪等形式, 向家長報告學生的表現情況, 讓家長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及生活資訊。

總之, 家長和教師應耐心引導, 並結合自身實際, 遵循兒童發展規律, 展開實地研究;同時也應善於借鑒國內外同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積累的經驗和教訓, 從而確立適合解決自身問題的銜接方案。

從而確立適合解決自身問題的銜接方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