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好這五件事,讓寶寶學會不粘人!!!

最近網上流傳了幾張有趣的圖片, 配詞是:如果你最近看到這樣一群人, 請別擔心, 他們不是壞人, 只是他們家的孩子剛上幼稚園。

這些圖片充分體現了家長們焦慮的情緒;擔心孩子進去幼稚園不適應, 擔心孩子不捨得自己;實際上焦慮的情緒, 每個人都感受過——總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 人就會因此產生坐立不安的情緒, 當我們認識這感覺時, 經常會有意識控制它, 讓它不要氾濫影響到生活。 而這種情緒無法被孩子認知, 因此孩子會表現為更驚慌失措。 尤其因為家長需要去工作或者孩子入園需要短暫與孩子分開,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恐慌、哭天搶地等表現, 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

其實分離焦慮是孩子情感的正常發展, 那麼, 分離焦慮怎樣產生的呢?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它呢?

分離焦慮的產生

在小嬰兒期, 只要能滿足寶寶的需求, 很多寶寶對於不同的照顧者是不會有太多挑剔的, 而且在6個月以前, 更多的情況是父母害怕與寶寶分開;

但約在4-7個月時, 寶寶開始認識到物體恒久的道理, 就是他們學到, 出現過在他眼前的事物即使他們不再看到, 也不會消失, 是固然存在的, 因此很多時候寶寶會出現尋找消失事物的舉動。

到8-9個月後, 有些孩子還很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而這年齡段, 寶寶與最主要照顧者(經常是媽媽)逐漸產生親密依賴關係,

Advertisiment
當寶寶知道媽媽離開他們的視線, 但是不知道媽媽啥時候回來(寶寶還沒掌握時間的概念), 因此在這等待的過程中, 焦慮情緒就開始出現, 會害怕媽媽不回來, 從而出現大哭大喊。 因此, 即使媽媽一直在家, 但離開寶寶視線範圍內(如去廚房、廁所等)均會誘發寶寶的哭喊, 直到媽媽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

當寶寶8個月到1歲時, 已經萌生了自我意識, 在父母陪同下有時可以自己看東西自己玩, 但是分離焦慮可能會加強, 會在察覺父母離開前就顯得特別粘人, 並且開始哭鬧。

分離焦慮一般會在1歲半到兩歲逐漸消失。 但有些因素可能會再次誘發分離焦慮的產生, 例如換了保姆, 換了環境或者入園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是由寶寶的脾性決定, 而父母的反應也是重要因素。 有些嚴重的分離焦慮會持續到學齡前, 大一點的孩子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可能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話, 那就需要注意抑鬱的可能;如果上學後, 孩子突然出現分離焦慮, 也需要排查有無遭受校園霸淩等可能。

很多寶寶在父母離開的時候會出現不舍, 但這並不是分離焦慮。 父母需要認識分離焦慮的存在, 並學會處理它。 因為很多時候如果處理不當, 寶寶的分離焦慮會變本加厲, 而且寶寶以為只要大哭大鬧就可以讓父母不離開自己身邊, 因此每次都會故技重施。

其實分離焦慮可能也會讓父母感覺到安慰, 因為寶寶最親的就是自己,

Advertisiment
但是, 很多時候會造成自己的負罪感, 因為工作不能陪在寶寶身邊;有時更是壓力感, 寶寶一刻都不能離開, 感覺鴨梨山大。

我們要知道, 分離焦慮對於寶寶認知情感的發育是件好事, 要相信寶寶最終會克服並接受這一感覺, 當孩子平穩過渡這時期後, 寶寶會得到更充足的安全感, 而且這也是寶寶一個學習獨立能力的機會。

怎樣才能把“再見”做得更好呢?

時間地點很重要。 不要在不熟悉的環境(尤其8個月或者一歲前)離開寶寶, 也不要在寶寶犯困, 疲倦, 餓的時候離開寶寶;

練習。 比如媽媽需要工作前, 可以讓照顧者或者保姆提前熟悉寶寶;入園前, 先帶寶寶參觀一下幼稚園, 最好參觀幾次以上, 讓寶寶熟悉環境, 可以告訴寶寶幼稚園是小孩玩耍的地方,

Advertisiment
告訴孩子課室裡的功能, 讓孩子認識老師。

溫柔而堅定。 在離開前可以做一個執行程式, 例如先拿包, 再親吻一下寶寶, 溫柔地說再見, 而且需要告訴寶寶準備去哪裡, 保證會回來(因為寶寶還不知道時間概念, 所以不要說下午或者晚上, 可以以一件事情做時間點, 例如保證寶寶吃完晚飯或者與照顧者玩完一個遊戲就回來), 在幼稚園, 也可以跟寶寶說, 在寶寶睡完午覺後就會去接他。 然後, 無論寶寶怎麼大哭大鬧, 堅決地離開, 不能返回, 否則會加強寶寶大哭大鬧的戲碼。

遵守規定。 說到做到, 就是跟寶寶說啥時候回來就啥時候回來, 以身作則, 會讓寶寶更信賴你。

當父母離開, 這時的主要照顧者(比如保姆)需要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已經忘記剛剛不開心的經歷時,就儘量不要再提父母;當然,如果寶寶問起,那就如實回答,爸爸媽媽在工作,我們吃完這一頓飯,玩完這個遊戲,爸爸媽媽就會回來啦。

當寶寶已經忘記剛剛不開心的經歷時,就儘量不要再提父母;當然,如果寶寶問起,那就如實回答,爸爸媽媽在工作,我們吃完這一頓飯,玩完這個遊戲,爸爸媽媽就會回來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