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孩子人生路上溫和可親的引路人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應當做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當然是給予孩子引導與監護,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避免孩子染上惡習, 或受到傷害。 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的做法, 是不應該出現在父母的角色裡的。 你雖然把馬兒拉到了河邊, 馬卻沒有喝水的欲望, 這不是馬兒的過錯, 而是你的不識時宜。

你是否對別人說過:“我那孩子硬得像塊石頭, 任你怎麼管怎麼教, 就是一句聽不進去。 老師說他, 有時還能聽個一句半句的。 我們當父母說的話, 簡直像是耳旁風!”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

Advertisiment
請你捫心自問一下:請問, 你是怎樣管教孩子的呢?

發現孩子撕了剛給他買的新書, 你先是聲嘶力竭地批評他, 然後再強調書的價值:“新買的書你就撕破了!怎麼不小心一點呢?你以為那是白來的嗎?十來塊錢呢!”

你的本意是好的, 你想先激起孩子的愧疚情緒, 然後再講道理給他聽, 告訴他要愛惜自己的東西, 這些東西來之不易, 強迫孩子說“我錯了, 今後改正”之類的話。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此時, 孩子是否已經對你有了抵觸情緒?

脾氣不好的父母可能會像審問罪犯一樣, 質問孩子:“你怎麼把書撕了?對書有仇麼?為什麼剛買了就撕了?你說話!”你是希望孩子誠實坦言撕書的原因, 而結果卻是將孩子推到了對立面上。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

Advertisiment
扮演著引路人與監護者的角色。 你要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 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善良的, 什麼是邪惡的……這個角色中, 我們為什麼不能以一種溫和可親的姿態出現呢?孩子們最恨明知故問的帶有圈套性的問題, 最討厭大人們逼他在明顯的謊言和窘迫的自白間作出選擇。 他們應對這種挑釁往往有自己的絕招, 那就是死不開口。 既然你付出的是愛, 那麼一定不想收穫的是孩子的恨。

遇到這種情況, 聰明的家長會將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通常他們會這樣問孩子:“我看到你撕壞了剛買的新書, 你不喜歡它了麼?”這時孩子也許會點點頭, 或者說是不當心撕壞的。 “或許過幾天你又會喜歡它呢!因為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媽媽還沒來得及給你講呢。

Advertisiment
來, 我們把它粘起來。 ”孩子發現媽媽並不因為他闖的禍動怒, 首先關心的是他的感受, 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實情形告訴媽媽。 這樣, 在負疚的心情下, 他就有可能在以後認真保存大人送他的禮物。 只有讓孩子處在和顏悅色的教育中, 他才會養成表達內心感受的日常習慣。 父母才會真正地與孩子有效地溝通。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家庭是除了學校之外的一個特殊的課堂。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父母的情操、理智、修養, 直接影響著孩子。 在一件具體事情上, 你的所言所行給孩子的教育和影響, 往往勝過你平日教子時的千言萬語。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們,

Advertisiment
讓我們在飲食起居中, 在休假娛樂中, 在探親會友中, 在旅遊觀光中一點一滴把所有人類的美德交付給我們的孩子吧。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