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孩子情緒的容器

近來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容易發脾氣, 一點小事就哭, 有時還哭起來沒完, 應該怎麼辦呢?

寶寶如何表達情緒

遇到這樣問題的家長們都很焦急, 他們的孩子從1歲多到3歲多不等, 我發現很少有1歲以內小嬰兒的家長問我這個問題。

想想也是, 小嬰兒還不會說話, 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 他們只能用哭與養育者交流, 餓了哭、拉了哭、想睡覺了哭、無聊了哭……養育者也很知道哭是他們的表達方式, 甚至有時候是運動方式。

但是當小寶寶們漸漸長大, 父母們就開始期望他們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緒了。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一點, 寶寶們對於情緒的識別與表達也是需要學習的, 如果父母沒有特別在這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 那麼孩子們在大多數時候是通過觀察父母來習得對待各種情緒的態度和表達各種情緒的方法。

我們如何表達情緒

中華民族是一個相對含蓄內斂的民族, 傳統文化裡比較贊同“喜怒不形於色”“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所以大多數成年人, 對自己的情緒都採取了很嚴格的管控機制。 但是孩子們卻不是這樣, 他們帶著與生俱來的敏感與細緻, 大膽而天真的率性表達。 得到一塊糖, 立刻開心地笑出聲來, 積木搭不好就立刻氣急敗壞起來。 在孩子的這種表達面前, 習慣了壓抑情緒的家長們開始手足無措。

Advertisiment

對於喜、怒、哀、懼這四種最基本的情緒, 我發現大多數家庭對喜悅都是歡迎的, 雖然不是絕對, 但確實很少有家庭會有意識地去壓制孩子的喜悅。 不過某些忽視的情況也會存在, 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類似這樣的場景下:孩子非常高興地跑過去抱著媽媽, 想讓媽媽看看他剛發現的新畫筆, 可是媽媽忙於自己的事情, 只是應付地抱了抱孩子, 就又把頭轉向自己的手機, 孩子的喜悅此刻就仿佛是被澆了盆冷水的小火苗, 慢慢熄滅。 如果這樣的情景是經常發生的, 慢慢地孩子會失去快樂的能力, 因為他發現, 在媽媽眼睛裡他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值得高興的。

而憤怒、悲傷、恐懼的運氣就要更加不好一些,

Advertisiment
因為大多數父母對此持排斥的態度。 我曾經見過一個發脾氣的小女被爸爸大吼, 也見過一個傷心的小男孩被媽媽要求不許哭, 還見過一個充滿恐懼的小寶寶被奶奶硬拽上電動小火車……不禁思考, 為什麼孩子們的表現會讓父母如此不接受?

育兒經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 正是因為父母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憤怒、脆弱、恐懼, 所以才會如此害怕見到自己的孩子有這些情緒。 當我們面對養育孩子的話題, 無一例外最終都會回到如何成長父母的主題上來。

如果我們是可以憤怒的, 允許憤怒以適當的形式表達, 如果我們自己是可以柔軟的, 可以接受淚水的洗滌, 如果我們能夠面對自己的恐懼而不需要硬逼著自己假裝堅強,

Advertisiment
那麼當我們面對孩子們的這些情緒時, 就不會如臨大敵, 草木皆兵。

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 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 所以如何成長自己不是本文能夠涵蓋的範圍, 那是一個屬於特定的每個人的道路。 在這裡, 我只能就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這個問題給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議, 雖然有治標不治本之嫌, 但仍然可以給走在自我成長道路上的父母們一些幫助。

應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喜悅, 給他呼應與欣賞

我們要善於進入孩子喜悅的世界, 和他一同感受與分享, 這樣他將發現喜悅的價值, 得到最大的滿足。

當孩子憤怒, 給他平和與穩定

在孩子的理解裡, 他的怒氣等同於實實在在的攻擊,

Advertisiment
雖然很多孩子在憤怒時確實伴隨著攻擊性行為, 但在孩子的主觀感受裡, 他憤怒的情緒比他的行為更具有破壞性。

如果他的憤怒導致了父母的憤怒, 孩子會認為是他的憤怒使平和慈愛的父母消失, 出現的是邪惡父母與隨之而來的嚴厲懲罰。 所以, 當孩子在經歷他自己內心的暴風驟雨時, 我們應一如既往地平和陪伴, 讓他發現與憤怒相連的不是毀滅, 父母可以在他的攻擊下倖存。 這樣他將不再害怕自己的攻擊性, 他不需要壓抑自己的憤怒直到不受控制地爆發。 同時, 父母的安撫功能將慢慢被孩子內化到自身, 在以後的日子裡, 他將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憤怒。

所以面對一個因搭不好積木氣急敗壞的孩子, 我們只需平靜地對他說:“寶貝兒,媽媽知道你沒做好很生氣,生積木的氣,也生自己的氣。這很正常,媽媽也有做不好事情,很不開心的時候。你可以等一會兒再繼續,如果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也可以幫助你。”

當孩子悲傷,給他愛☆禁☆撫與時間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便獲得了悲傷的能力,悲傷要比憤怒複雜得多,能夠悲傷代表著能夠疼愛自己,所以悲傷也是一種具有修復作用的情緒。當孩子悲傷的時候,我們可以擁抱愛☆禁☆撫他,但儘量不要阻止他的悲傷,不要試圖用逗弄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打斷他的悲傷。讓他能夠哭夠,是更好的選擇,你會驚喜地發現,當悲傷過去,修復也就完成了,孩子可以真正放下原本讓他悲傷的事情。

當孩子恐懼,給他理解與安全

恐懼是對我們非常有幫助的情緒,可以避免我們陷入危險,因為恐懼我們會遠離賓士的汽車,因為恐懼我們會與火焰保持距離,所以我們要尊重這種對我們有幫助的情緒。當孩子面對事物有恐懼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他的恐懼,繼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只有孩子內在的安全感足夠了,他才會更有能力去面對環境中的不確定與壓力。

我與兒子的故事

在這裡我願意分享一個我在養育五月過程中的經歷。在五月小朋友1歲左右時,他的小夥伴們大都已經每天歡天喜地地去坐搖搖車,可是五月卻不敢坐。他也會好奇地去看去摸那些漂亮的搖搖車,表現出無比的喜歡,可是就是不肯坐進去。我沒有強迫他,開始還經常問問他要不要坐進去,總是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來索性問都懶得問。我至今都記得那是去年中秋節的晚上,五月已經1歲8個多月了,我們在一個有搖搖車的母嬰用品店門口玩兒,他像以往一樣喜愛地摸著其中一個搖搖車,然後試著往上爬,嘴裡說:“上去,上去!”我把他抱了上去,他又說:“開,開!”我就投了硬幣,搖搖車開始搖晃,五月美滋滋地坐在上面跟著搖晃。那一刻我是如此感動,為我可以看到五月一點一點準備的過程,也為我可以看到他準備好後的自信與篤定。

現在我們明白,對於孩子所有的情緒,父母最佳的做法都是給予尊重和接納。心理學上有情緒容器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成一個情緒的轉化器,孩子的負面情緒傳遞出來,我們接收到並進行處理,然後回饋給孩子的是好的情緒。在這樣的抱持性環境中孩子最終將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尊重自己的情緒,以及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只需平靜地對他說:“寶貝兒,媽媽知道你沒做好很生氣,生積木的氣,也生自己的氣。這很正常,媽媽也有做不好事情,很不開心的時候。你可以等一會兒再繼續,如果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也可以幫助你。”

當孩子悲傷,給他愛☆禁☆撫與時間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便獲得了悲傷的能力,悲傷要比憤怒複雜得多,能夠悲傷代表著能夠疼愛自己,所以悲傷也是一種具有修復作用的情緒。當孩子悲傷的時候,我們可以擁抱愛☆禁☆撫他,但儘量不要阻止他的悲傷,不要試圖用逗弄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打斷他的悲傷。讓他能夠哭夠,是更好的選擇,你會驚喜地發現,當悲傷過去,修復也就完成了,孩子可以真正放下原本讓他悲傷的事情。

當孩子恐懼,給他理解與安全

恐懼是對我們非常有幫助的情緒,可以避免我們陷入危險,因為恐懼我們會遠離賓士的汽車,因為恐懼我們會與火焰保持距離,所以我們要尊重這種對我們有幫助的情緒。當孩子面對事物有恐懼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他的恐懼,繼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只有孩子內在的安全感足夠了,他才會更有能力去面對環境中的不確定與壓力。

我與兒子的故事

在這裡我願意分享一個我在養育五月過程中的經歷。在五月小朋友1歲左右時,他的小夥伴們大都已經每天歡天喜地地去坐搖搖車,可是五月卻不敢坐。他也會好奇地去看去摸那些漂亮的搖搖車,表現出無比的喜歡,可是就是不肯坐進去。我沒有強迫他,開始還經常問問他要不要坐進去,總是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來索性問都懶得問。我至今都記得那是去年中秋節的晚上,五月已經1歲8個多月了,我們在一個有搖搖車的母嬰用品店門口玩兒,他像以往一樣喜愛地摸著其中一個搖搖車,然後試著往上爬,嘴裡說:“上去,上去!”我把他抱了上去,他又說:“開,開!”我就投了硬幣,搖搖車開始搖晃,五月美滋滋地坐在上面跟著搖晃。那一刻我是如此感動,為我可以看到五月一點一點準備的過程,也為我可以看到他準備好後的自信與篤定。

現在我們明白,對於孩子所有的情緒,父母最佳的做法都是給予尊重和接納。心理學上有情緒容器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成一個情緒的轉化器,孩子的負面情緒傳遞出來,我們接收到並進行處理,然後回饋給孩子的是好的情緒。在這樣的抱持性環境中孩子最終將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尊重自己的情緒,以及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