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懂孩子的父母才能幫孩子

‍‍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感到孩子處處都不好?為什麼家長的一片苦心孩子卻不買帳?為什麼孩子的心裡話不願告訴家長?為什麼有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呢?這一切關鍵在於:家長的“成人角度”。 這個角度是和孩子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而角度不一樣, 看到的就不一樣, 當然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孩子的早期教育你真的做好了嗎‍‍

假日裡的動物園裡, 有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四處觀看。 孩子非常開心地又跑又跳。 到靈長類園區時, 爸爸轉頭對孩子說:“想不想看人耍猴?”孩子說:“想呀, 要怎麼做呢?”爸爸說:“看我的!”爸爸說著從塑膠袋裡拿出爆米花,

Advertisiment
然後高高地拋往猴子處。 只見老猴子“噌”地飛身一躍, 在空中接住了爆米花, 然後輕巧地落在地上, 將爆米花放入嘴中。 爸爸又拿出一顆爆米花, 高高地拋向猴子的上方, 老猴子又是一個完美的飛躍動作。 3次 下來, 小孩子看不懂了, 就問爸爸說:“丟在地上讓猴子撿來吃不是一樣嗎?為什麼要費力將爆米花拋那麼高呢?”爸爸說:“孩子, 你就不懂啦。 爸爸如果不將爆米花拋往高處, 猴子會往上跳嗎?這叫‘人耍猴’。

在猴群裡也展開了一場對話:小猴子也一樣看不懂了, 問猴媽媽:“媽媽, 等爆米花落在地上再撿來吃, 不也一樣可以吃到嗎?為什麼要跳得那麼高去接爆米花呢?”猴媽媽說:“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我不高高跳起來逗逗那個人, 他還會再丟爆米花嗎?這就叫‘猴耍人’。 ”到底是誰耍誰呢? 

這就是因為所站角度不同, 就會完全不同的解讀:從人的角度看, 人耍猴;從猴的角度看, 猴耍人! 同理, 從你的角度看, 你在批評孩子:“不是好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就在批評你:“不是好家長!” 從你的角度看, 你是在抱怨孩子:“不愛學習!” 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就在抱怨:“不愛我!” 從你的角度看, 你是在懲罰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在懲罰你。 孩子“屢教不改”難道不是對家長的懲罰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自覺不自覺地站在“成人角度”上, 用成人的想法去猜測孩子的想法, 用成人的邏輯去推斷孩子的行為, 用成人的經驗去解釋孩子的言論,

Advertisiment
用成人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 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甚至把成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位爸爸給上小學的孩子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後, 就啟發孩子說:“寶貝, 你動腦筋想一想, 孔融為什麼讓梨啊?”孩子回答說:“太爛了。 ”爸爸皺眉, 似乎不滿地說:“再想一下。 ”孩子很快又答道:“當時孔融正好牙疼。 ”爸爸一聽, 明顯不悅, 一言不發。 孩子一看還沒答對, 又趕緊說:“這樣好叫拿梨的人抱他。 ”爸爸實在忍不住, 咆哮地吼道:“你淨瞎說些什麼呀?” 在這位爸爸的心目中, 孔融是“正面人物”, 讓梨是因為孔融思想好, 品德好, 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然而孩子的角度卻不同。 面對爸爸的問題, 孩子一門心思找答案,

Advertisiment
你看, 找到的不都是答案嗎?不都有其合理性嗎?只不過不是家長所希望的答案而已。 其實, 如果這位爸爸能摒棄“成人角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的話, 會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一想, 你就會很容易理解孩子了。 如果想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不妨這樣提示性發問:“寶貝, 你往好的地方想一想, 孔融為什麼會讓梨?”

一旦家長真正能夠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就會對孩子敞開自己的胸懷,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孩子, 就會理解孩子的種種幼稚的天真的不成熟的行為, 就會大大減少負向手段的使用比例。 這樣, 孩子就會和你越走越近, 好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來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