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寶媽, 為了上幼稚園的兒子淇淇轉換全新工作崗位。 喜歡和孩子人手一冊一起讀書, 喜歡記錄生活的點滴感受。 帶著淇回教室向老師詢問下節課需要的教材, 一轉身碰上了他的同學安妮和她姥爺。 剛打完招呼, 淇就鬆開我的手, 像向往常一樣去拉安妮的手。 許是有急事, 姥爺抱起安妮疾步跑下樓去, 安妮趴在她姥爺背上向我們揮手再見。 看到此情此景, 淇像受了什麼刺激似的, 也跟著狂奔起來, 推開擁擠的人群, 扶著樓梯的欄杆, 邊追, 邊撕心裂肺地喊:“ 安妮——安妮—— ” 嘴巴張得大大, 小臉漲得紅紅,
Advertisiment
當我氣喘吁吁地轉到樓道時, 立馬看到了淇。 此時, 他就在那裡, 一動不動的, 背對著我, 穿著黑色套頭衫, 背著書包, 在白色的牆壁映襯下, 靜謐的, 卻從未如此搶眼過。 我在人群中, 一眼便看見了, 那落寞, 那失意。 他轉身了。 我知道, 追不上了, 回來找我這個 “ 曾經的最美, 昨日的黃花 ” 了。 我知道, 他看見我了,
Advertisiment
不知道為什麼, 我的心 “ 嘎嘣 ” 一下, 剛剛想教育一番的話, 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來幾句安慰的吧, 做媽的還是溫柔點, 別在傷口上撒鹽了。 正當我挖空心思要來幾句時, 淇已經甩掉了我的手, 沖向大廳口剛上完輪滑課的同學徐碩鴻了。 倆男生邊笑邊鬧, 跑操場上瘋玩去了。 我知道, 他又滿血復活了。
在這階段的人生遊戲中, 我已經不是遊戲主場那個萬能的金手指了。 他自己在不斷地開疆拓土, 進入一個個嶄新的領域中, 他所期待的, 他所想要的, 正是去年爬山禮佛時, 在佛前一棵許願樹下, 許下的願望——要在幼稚園裡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目前, 他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Advertisiment
我很慶倖, 沒像往常那樣, 媽媽病和老師病同犯, 喋喋不休地將自己的感覺、經驗強加於他身上。 如果我剛才一找到他, 就怒不可遏地批評他, 他是不是會從此在交朋友的時候戰戰兢兢, 畏畏縮縮, 那還是這個鮮活的他嗎?雖然有些誇張。 如果我看到他的失望, 就百般溫柔地安慰他, 是不是會讓他的落寞更加落寞, 為自己, 也為我的羅哩囉嗦, 那還能自我內心感受、自我修復嗎?像現在這樣快速走出。 想著有點後怕, 我們自己想像孩子應該是什麼樣, 然後再想像出對付孩子的辦法, 這是多麼可怕的育兒觀。 育兒體現了生活中最難解釋的神出鬼沒。
Advertisiment
一直以來, 我都只是在努力將自己的全部認知教給他。 就拿上學期的手巾事件來說, 足以讓我羞愧。 那天, 淇淇邊畫邊問我:“媽媽, 什麼叫‘灰溜溜’?”我知道, 這是婉約派男人淇的特有問法, 不是不懂這個詞, 而是他要開啟和我的聊天模式了。 我把手機放下, 坐直身子, 仍舊把詞解釋了一通後, 靜等他的發言。 從他的言談中, 得知, 幼稚園吃飯前, 他已經從消毒櫃中拿了一條手巾洗手擦臉, 可是, 吃完飯刷牙後, 發現牙膏沫粘在嘴邊,
Advertisiment
但現在想來, 我忘了, 忘了他是一個人, 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一個和我一樣有著感官的完整的生命體。 我該第一時間想到他的——灰溜溜。 我為自己的大言不慚感到羞愧。 就在前不久, 我也還會為了自己在學習、工作中的不平, 撅著嘴, 皺著眉, 在父母或老公面前講訴, 不為別的, 只為心平。 而我卻要求一個不到5歲的孩子做到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 可笑至極,我的臉上郝然一片。如果我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我,他只是我的思想下的牽線木偶,永遠重複我昨天的故事,演繹我曾經的歲月;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孩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我應該在為人母這個身份上,保持足夠的警醒,對自我成長保持足夠自省。做母親,不代表要一個人撐起全世界,也不意味著要完全犧牲自我。恰恰相反,我要在這愛裡不斷反省、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因這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不是佔有,更不是控制,而是在無盡的關愛裡,期盼對方成為心智成熟的人。並且,也同樣要求自己。我們不斷地學習、反省、踐行,不斷地自我救贖、自我成長,目的都不是為了孩子,只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不負此生,給自己一個交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是結果,不是目的。
可笑至極,我的臉上郝然一片。如果我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我,他只是我的思想下的牽線木偶,永遠重複我昨天的故事,演繹我曾經的歲月;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孩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我應該在為人母這個身份上,保持足夠的警醒,對自我成長保持足夠自省。做母親,不代表要一個人撐起全世界,也不意味著要完全犧牲自我。恰恰相反,我要在這愛裡不斷反省、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因這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不是佔有,更不是控制,而是在無盡的關愛裡,期盼對方成為心智成熟的人。並且,也同樣要求自己。我們不斷地學習、反省、踐行,不斷地自我救贖、自我成長,目的都不是為了孩子,只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不負此生,給自己一個交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是結果,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