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莎莎本來是一個聰明、健康的小姑娘。 一天, 她突然暈厥, 倒在地上, 而且從那天開始, 她經常出現暈厥, 有時一天竟暈倒多次。 可是到醫院做體檢, 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情景再現去年暑假的一天上午, 莎莎像平時一樣在家裡寫完當天的暑假作業後, 準備去媽媽開的餐館裡幫一會兒忙。 就在她準備出門時, 卻突然暈倒在地。 過了一會兒, 莎莎慢慢醒過來, 只感覺兩腿發軟, 渾身無力。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 當天傍晚, 莎莎再次暈倒了。 莎莎的症狀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緊張, 也非常困惑:這孩子的病難道和上次住院有關?
Advertisiment
莎莎住院的事發生在十幾天前。 那天, 莎莎的幾個同學到她家來玩, 幾個人一邊討論作業, 一邊說說笑笑, 十分開心。 中午, 莎莎帶著幾個同學到媽媽的餐館裡去吃飯。 可是就在她們快要吃完飯的時候, 莎莎和同學們突然感到肚子疼, 而且全身發抖, 直冒虛汗。 莎莎和其中兩位同學還暈了過去。 莎莎的媽媽馬上把她們送到醫院急診室。 醫生為3個孩子做了檢查, 發現她們腹部肌肉緊張、全身無力, 並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化驗結果顯示, 都是食物中毒, 而引起中毒的“元兇”就是剛剛吃過的四季豆。
醫生介紹說:“四季豆裡的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這兩種成分是有毒的, 這兩種東西對胃腸道有非常大的刺激性。
Advertisiment
現在莎莎突然出現暈厥, 爸爸媽媽十分擔心:會不會是食物中毒留下了後遺症?如果不是, 那麼孩子出院時間不長, 為什麼又突然暈倒了?孩子突然患病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為了找到病因, 第二天一大早, 爸爸媽媽帶著莎莎來到市兒童醫院做了檢查。 醫生告訴他們:“有多種原因都可以引起人出現眩暈的症狀,
Advertisiment
讓莎莎的爸爸媽媽感到不安的是, 從第一次發生暈厥之後, 莎莎每天都會暈厥, 最多的一天, 莎莎竟然暈倒了7次。 有一次, 莎莎竟然暈厥十幾分鐘後才慢慢醒過來。 看到莎莎發病時的樣子, 父母又覺得莎莎得的好像是癲癇病。 於是, 他們帶著莎莎來到省人民醫院。 醫生給莎莎做了腦電圖檢測, 也沒有發現莎莎有癲癇病。 排除了癲癇病的可能, 更讓他們感到疑惑了。 醫生建議他們帶莎莎去心理治療中心諮詢一下心理醫生。
專家分析在心理治療中心,
Advertisiment
從總體情況來看,
Advertisiment
聽了專家的診斷, 莎莎的父母不禁提出疑問:“既然斷定莎莎的病是在心理暗示作用下出現的, 那什麼是心理暗示?它對人的生活、學習有哪些影響呢?”
專家解釋說:“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某一個體發出資訊, 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資訊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資訊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資訊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另外,可以說暗示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的情感氣氛中,使人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影響。比如,小孩的頭撞到了桌子,碰了一個包,本來很痛,可是大人給他吹口氣,再哄一哄,並且告訴他沒事,小孩馬上就表現出像沒有被碰似的,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在生活中,人都會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也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調整、自我適應能力。比如,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來捕捉環境中的危險信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判斷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暗示性較強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人、事、物的影響。
就暗示的作用而言,它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從莎莎的情況來看,是長期接受消極的暗示較多,逐漸形成了心理問題,現在就變成了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
在暗示的作用下,出現這種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個人一定是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就像莎莎這樣的。第二,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她起到了暗示作用,莎莎和同學的那次食物中毒,她看到別的同學肚子疼、暈倒,就起到了這個效果。第三,這個人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很容易出現軀體化反應。
最後,專家懇切地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莎莎得癔症的前兩個條件都已經確定了,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她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誰長期給她消極的心理暗示呢?”
家長回憶專家的分析、提示,使莎莎父母恍然大悟。他們坦然表示,這個消極暗示主要來自他們平時對莎莎的教育。莎莎的媽媽介紹說:
我們夫婦原來都是電信部門的員工,工作都比較出色。但由於我性格直爽,平時發現上司或同事工作中有什麼不妥之處,我總愛當面說。因此,在單位處處受排擠。於是,女兒2歲那年,我一氣之下就辭了職,自己開了一家餐館。
莎莎小時候天真活潑,快言快語,十分可愛。可是我們不想讓女兒養成這種個性。理由是:女孩子應當舉止文靜,言語謹慎,不能多嘴多舌,以免將來重蹈我的覆轍。因此,為了改變女兒的性格,我們就對她說話橫加限制,不論莎莎說什麼,只要她多說幾句,我們就斥責她:“這孩子又在胡說八道!”
記得有一天,我們教莎莎認字,“口”里加一橫是日,“日”里加一橫是“目”。莎莎很快學會了,便拿過彩筆在“日”里加一豎,問爸爸:“這是什麼?”“是田野的‘田’字。”爸爸回答。她又在“目”里加一豎,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字嗎?”我們看了看,猶豫一下。她卻指著窗戶得意地說:“這是窗子的窗呀。”家裡的窗子本來就是這個形狀,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揚莎莎善於觀察,想像豐富。然而,我們非但沒有表揚她,反而呵斥道:“你只會胡說八道!以後再這樣胡說可要撕你的嘴啦!”那時,莎莎還不到4歲,見我們表情嚴肅,她滿臉通紅,趕緊低下頭。從那以後,不論她說什麼,都要先看看我們的臉色,只要我們一瞪眼,她會立即打住。就這樣,她漸漸變得內向,甚至有些木訥。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莎莎的心裡不斷地積聚著。終於,在那次意外的食物中毒後,莎莎的心理問題徹底爆發出來。
專家提醒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職業棒球冠軍,去監獄裡看望一個與自己同齡的囚犯,囚犯問他是怎樣成為棒球冠軍的。棒球冠軍說:“我小時候在院子裡打棒球,打到家裡的玻璃上,爸爸對我說:‘兒子,照這樣打下去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棒球選手。’當我把球打到爸爸的身上時,爸爸仍重複著這句話。於是,我越打越有信心,後來,我就真的成為冠軍了。”囚犯說:“我也喜歡打棒球,但我不小心打到玻璃上或別人身上時,爸爸也總會說一句:‘你再這樣胡鬧,總有一天會進監獄的。’於是,我就進來了。”
這個似乎有點極端的個案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從根本上說,這種現象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就是通過心理暗示,改變人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收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效果。就是說,個體周圍的人對待個體的言語、行為和期待所傳遞出來的資訊,最終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緒。這個現象心理學上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暗示可以對人產生積極影響,而消極的暗示猶如精神冷霜,會破壞人的熱情和信心。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想用消極暗示來激勵孩子,殊不知,這往往事與願違。因此,教育孩子,消極暗示還是少用為好。
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資訊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資訊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資訊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另外,可以說暗示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的情感氣氛中,使人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影響。比如,小孩的頭撞到了桌子,碰了一個包,本來很痛,可是大人給他吹口氣,再哄一哄,並且告訴他沒事,小孩馬上就表現出像沒有被碰似的,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在生活中,人都會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也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調整、自我適應能力。比如,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來捕捉環境中的危險信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判斷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暗示性較強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人、事、物的影響。
就暗示的作用而言,它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從莎莎的情況來看,是長期接受消極的暗示較多,逐漸形成了心理問題,現在就變成了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
在暗示的作用下,出現這種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個人一定是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就像莎莎這樣的。第二,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她起到了暗示作用,莎莎和同學的那次食物中毒,她看到別的同學肚子疼、暈倒,就起到了這個效果。第三,這個人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很容易出現軀體化反應。
最後,專家懇切地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莎莎得癔症的前兩個條件都已經確定了,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她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誰長期給她消極的心理暗示呢?”
家長回憶專家的分析、提示,使莎莎父母恍然大悟。他們坦然表示,這個消極暗示主要來自他們平時對莎莎的教育。莎莎的媽媽介紹說:
我們夫婦原來都是電信部門的員工,工作都比較出色。但由於我性格直爽,平時發現上司或同事工作中有什麼不妥之處,我總愛當面說。因此,在單位處處受排擠。於是,女兒2歲那年,我一氣之下就辭了職,自己開了一家餐館。
莎莎小時候天真活潑,快言快語,十分可愛。可是我們不想讓女兒養成這種個性。理由是:女孩子應當舉止文靜,言語謹慎,不能多嘴多舌,以免將來重蹈我的覆轍。因此,為了改變女兒的性格,我們就對她說話橫加限制,不論莎莎說什麼,只要她多說幾句,我們就斥責她:“這孩子又在胡說八道!”
記得有一天,我們教莎莎認字,“口”里加一橫是日,“日”里加一橫是“目”。莎莎很快學會了,便拿過彩筆在“日”里加一豎,問爸爸:“這是什麼?”“是田野的‘田’字。”爸爸回答。她又在“目”里加一豎,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字嗎?”我們看了看,猶豫一下。她卻指著窗戶得意地說:“這是窗子的窗呀。”家裡的窗子本來就是這個形狀,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揚莎莎善於觀察,想像豐富。然而,我們非但沒有表揚她,反而呵斥道:“你只會胡說八道!以後再這樣胡說可要撕你的嘴啦!”那時,莎莎還不到4歲,見我們表情嚴肅,她滿臉通紅,趕緊低下頭。從那以後,不論她說什麼,都要先看看我們的臉色,只要我們一瞪眼,她會立即打住。就這樣,她漸漸變得內向,甚至有些木訥。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莎莎的心裡不斷地積聚著。終於,在那次意外的食物中毒後,莎莎的心理問題徹底爆發出來。
專家提醒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職業棒球冠軍,去監獄裡看望一個與自己同齡的囚犯,囚犯問他是怎樣成為棒球冠軍的。棒球冠軍說:“我小時候在院子裡打棒球,打到家裡的玻璃上,爸爸對我說:‘兒子,照這樣打下去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棒球選手。’當我把球打到爸爸的身上時,爸爸仍重複著這句話。於是,我越打越有信心,後來,我就真的成為冠軍了。”囚犯說:“我也喜歡打棒球,但我不小心打到玻璃上或別人身上時,爸爸也總會說一句:‘你再這樣胡鬧,總有一天會進監獄的。’於是,我就進來了。”
這個似乎有點極端的個案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從根本上說,這種現象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就是通過心理暗示,改變人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收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效果。就是說,個體周圍的人對待個體的言語、行為和期待所傳遞出來的資訊,最終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緒。這個現象心理學上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暗示可以對人產生積極影響,而消極的暗示猶如精神冷霜,會破壞人的熱情和信心。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想用消極暗示來激勵孩子,殊不知,這往往事與願違。因此,教育孩子,消極暗示還是少用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