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側切分娩是否有必要?

有很多准媽媽都會選擇順產, 但同樣也被一個問題困擾著。 到底要不要做側切呢?

逃不掉側切的准媽媽

少部分准媽媽的自身條件不太好, 或寶寶的狀況不良, 出於保護准媽媽、儘快讓寶寶娩出的目的, 側切還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就是必須採取側切的幾種情況:

准媽媽會陰發育不良、會陰較緊、陰☆禁☆道口狹小或會陰部有炎症、水腫等, 以前曾做過陰☆禁☆道損傷修補術造成會陰彈性不好, 急產時會陰未能充分擴張, 估計寶寶頭部娩出時可能發生會陰部嚴重撕裂。

寶寶個頭較大, 胎頭位置不正, 且產力不強,

Advertisiment
寶寶頭部娩出可能受阻。

高齡准媽媽或准媽媽患有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肝病或高度近視等, 為了減少體力消耗, 縮短產程, 保證母嬰平安。

寶寶出現宮內窘迫, 胎心發生異常變化、羊水渾濁或混有胎便, 為了防止胎兒在產道內受到擠壓的時間過長, 導致寶寶嚴重窒息或顱內出血。

使用產鉗、胎頭吸引器助產或足月臀位分娩時。

不側切會怎樣?

對於自身條件好、寶寶也一切正常的准媽媽, 是可以不做側切的。 醫學研究證明, 80%左右的准媽媽可以避免挨那一刀。 在醫生的精心保護下, 一般不會發生嚴重的會陰撕裂, 但輕度的裂傷還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在現實中, 很多醫院不會徵求准媽媽的意見, 一律側切。 在切與不切的問題上,

Advertisiment
准媽媽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對於一律側切的做法, 醫學界還存在爭議, 各國醫生的態度也不相同。 面對這樣的現實, 准媽媽最好是“一顆紅心, 兩手準備”。

想要不側切, 提前做準備

臨產時再考慮是否側切為時已晚, 因為很多情況已經無法改變, 准媽媽已沒有條件選擇不側切了, 所以, 如果准媽媽有不做側切的打算, 那麼就早一點兒著手做準備吧。

1.保持正常體重 准媽媽要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不要隨著孕期的增加而增長過快, 防止寶寶長得太胖, 給分娩造成困難, 也要防止自己太胖, 誘發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 因此, 需要均衡營養、適當運動。

2.做好身心準備 准媽媽要經常做適量有氧運動, 保持體力,

Advertisiment
增加肌肉力量。 同時注意放鬆心情, 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和蓄積, 堅定自然分娩的決心和信心, 以輕鬆愉快的心態等待分娩一刻的到來。

3.和醫生保持良好溝通 准媽媽要按時做產前檢查, 並從醫生那裡獲得科學的孕育、分娩知識, 有疑問及時向醫生請教, 就分娩方式問題提前與醫生溝通。

准媽媽要明白, 即使做好了各種準備, 側切也還是可能發生的, 因為分娩時醫生要對準媽媽和寶寶做檢查和評估, 如果條件不允許, 還是需要側切。 另外, 如果遇到“沒商量”的醫院, 側切也是必須接受的。 但是無論結果如何, 以上這些準備工作對準媽媽都是有益的。

側切怎麼切?

這是一個聽起來有點兒恐怖的問題。 首先醫生會給准媽媽注射局部麻醉藥,

Advertisiment
然後用左手中指和食指將陰☆禁☆道壁略撐開, 另一隻手用剪刀剪開會陰。 側切有側斜切開和正中切開兩種方式, 前者切口約3~4釐米;後者為2~3釐米。 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 具體選擇哪種, 醫生要根據准媽媽的情況做決定。

寶寶娩出後要對切口做縫合, 很多媽媽在做側切時沒有感覺到疼痛, 而縫合時感覺到痛, 甚至很痛很痛。 其原因是局部麻醉起作用的時間和範圍有限, 如果寶寶和胎盤娩出順利, 縫合切口還在麻醉藥作用範圍內, 縫合就不會感覺痛;如果娩出不太順利, 耽誤的時間較長, 縫合時麻醉藥的作用已經減弱, 就會有很痛的感覺。 麻醉效果的好壞, 與醫生的操作技巧也有一定的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