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傷口感染
側切傷口雖然不大, 但其位置特殊, 前近尿道, 後近肛門, 因大便、小便以及陰☆禁☆道惡露的排出, 決定了會陰部難以保證無菌的情況, 隨時都可能感染, 所以應在護理上尤為小心。
2 傷口裂開
產婦一旦發生便秘, 屏氣用力, 很容易致使傷口裂開;坐位時身體重心偏向切口的那一側(多數是左側), 傷口受壓會使切口表皮錯開導致癒合不良。
建議:
國際母乳會的資料表明, 大部分抗生素, 包括多種頭孢類藥物, 都不會通過母乳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如果媽媽實在不放心, 最好諮詢一下醫生,
Advertisiment
在側切之後最初的幾天裡, 有些媽媽可能會出現傷口紅腫、有分泌物流出等情況, 這時媽媽要仔細觀察, 看傷口的發展情況。 如果傷口出現異常, 請參考以下三點:
傷口血腫
當傷口出現血腫, 並疼痛、硬結時, 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50%硫酸鎂溶液冷敷;外☆禁☆陰傷口腫脹疼痛者, 可用95%酒精紗布或50%硫酸鎂濕敷外☆禁☆陰。 如果出現肛門墜脹感, 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傷口有膿性分泌物
媽媽傷口局部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 而且擠壓時有膿性分泌物。 遇到這種情況, 應遵照醫囑服用抗生素, 並拆除縫線, 以便膿液流出。
Advertisiment
傷口拆線後裂開
有的媽媽在拆線後發生會陰傷口裂開, 此時如已經出院, 應立即去醫院檢查處理。
側切傷口居家護理骨盆底肌練習
如果身體狀況允許的話, 新媽媽產後要儘早(順產媽媽分娩次日)進行骨盆底肌練習。 這樣可以刺激會陰部位的血液迴圈, 從而促進傷口癒合。 具體的練習方法是:躺在床上, 提拉、收縮骨盆底肌肉。 收縮至最緊時控住2秒鐘, 然後慢慢放鬆, 重複再做。 最理想的情況是每天做3組, 每組12次, 建議飯後1小時候後再做。
用“熱源”烤傷口
在最初的幾天裡, 新媽媽可能會感覺有些不舒服或者有點兒疼, 這種疼痛多數是由於新媽媽對縫線反應較為明顯造成的。
Advertisiment
保持外☆禁☆陰清潔
新媽媽要勤換衛生墊並每日更換內衣褲, 傷口浸泡在濕透的衛生墊上將很難癒合;每天用溫水沖洗會陰部, 尤其便後更要用乾淨的紙巾或者消毒棉擦試, 並沖洗外☆禁☆陰.
排便時不要太用力
當發生排便困難或便秘時, 不要過於用力, 可用開塞露幫助通便;拆線後的幾天內, 避免做下蹲用力動作, 如在解便時, 要先收斂會陰和臀部後再坐在馬桶上,
Advertisiment
採取側臥位
術後最初幾日新媽媽應採取側臥位, 既可以減少對傷口的壓迫, 也可以避免傷口沾染惡露, 造成傷口感染。 右側臥位可防止惡露中的子宮內膜碎片流入傷口內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新媽媽心得分享Belen媽:每次小便後都及時清洗外☆禁☆陰, 我出院的時候醫生說我恢復得很好, 說愛乾淨的人就恢復得好!
朱寶媽:出院的時候醫生說一定要注意清潔, 夏天比較熱, 不能老捂著, 有空要多晾晾, 惡露用的紙巾要勤換, 儘量別用衛生巾, 不透氣。 我傷口恢復得就很快, 大概5天就沒什麼感覺了。
會陰側切什麼情況下做:1、產婦的會陰部彈性較差, 陰☆禁☆道狹小或其會陰部有炎症、水腫等情況時,
Advertisiment
2、胎兒較大、胎頭位置不正或有產婦產力不足等情況時, 會使胎頭在產婦的會陰處受阻而無法娩出。 此時, 需做會陰側切術(胎頭若在產道內停留時間過長, 不但會使產婦骨盆底的肌肉發生損傷, 還會使胎兒出現缺氧、甚至顱內出血等現象)。
3、35歲以上的高齡初產婦, 或者合併有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的產婦分娩時, 為了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縮短產程、確保母嬰安全, 當胎兒頭部下降到產婦的會陰部時, 便應做會陰側切術。
4、當產婦的子宮頸口已開全, 胎頭位置也較低, 但胎兒卻出現了異常變化, 如胎心過快、過慢, 羊水混濁不清甚至混有胎兒的糞便時, 說明胎兒已有明顯的缺氧症狀。 此時,因產婦需及早結束分娩,故應做會陰側切術。
5、當產婦臨產時出現異常、需要實施產鉗助產或胎頭吸引器助產時,必須按常規實行會陰側切術
此時,因產婦需及早結束分娩,故應做會陰側切術。5、當產婦臨產時出現異常、需要實施產鉗助產或胎頭吸引器助產時,必須按常規實行會陰側切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