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偵察兵媽媽教你擒拿8種寶寶“壞便便”

寶寶們的便便對於媽媽們而言, 就如同一種語言, 它通過顏色、形狀、次數、氣味的變化來告訴媽媽寶寶的健康狀況。 那麼該如何識別寶寶的壞便便呢?遭遇壞便便, 媽媽應該如何應對?跟著小編一探究竟吧!

灰白色便

灰白色便便在醫學上被稱為陶土色大便, 如果寶寶從一出生就拉灰白色便便, 沒有拉過黃色便的情況下, 可能是先天性膽道梗阻性疾病, 諸如膽道閉鎖、膽汁粘稠淤積等。 大些的寶寶出現灰白色便便, 也可能是膽道阻塞。

媽媽出招:立即帶寶寶去就醫, 查明原因並及時治療。


媽媽如何應對寶寶壞便便

Advertisiment

臭雞蛋便

寶寶的便便聞起來有濃烈的臭雞蛋氣味, 這是在提醒媽媽寶寶的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者蛋白質消化不良。 進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 蛋白質可以中和胃裡的胃酸, 降低胃液的酸度, 使蛋白質不能夠充分消化吸收, 從而散發出刺鼻的臭味。

媽媽出招:母乳餵養的媽媽需要減少高蛋白食物的攝入量, 例如各種乳製品、瘦肉以及動物的內臟等。 人工餵養的寶寶則需要檢視是否沖奶粉是濃度過高或者餵養過度, 可適當稀釋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 直到寶寶的便便恢復正常。

油性大便

便便成淡黃色, 液狀, 量多, 像油一樣發亮, 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 這表示寶寶進食的食物中脂肪含量過高。

Advertisiment
如果哺乳期媽媽吃了過多的油膩的肉類食物, 寶寶容易拉出油狀便便。 進食脂肪過多時, 在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粘膜, 使場子的蠕動增加, 結果產生淡黃色液狀和量較多的大便。


媽媽如何應對寶寶壞便便

媽媽出招:母乳餵養的媽媽可以堅持給寶寶吃前半段奶, 富含脂肪的後半段奶可以擠出丟棄。 在日常飲食中也需要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量, 少吃油炸食品, 多飲水。 “一口肉、三口菜”的標準是最合理的飲食搭配原則。

羊便

寶寶拉出的便便非常乾燥, 且呈顆粒狀。 一般而言, 人工餵養的寶寶比母乳寶寶更容易出現便秘, 便秘一個最為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寶寶大便是否硬結, 就是我們俗稱的羊便。

Advertisiment

媽媽出招:吃配方奶粉的寶寶, 兩餐之間需要補充飲水。 特別容易便秘的寶寶, 媽媽可以考慮選用含低聚糖配方的奶粉。 4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添加菜泥和果泥。 除此之外, 媽媽們可以為便秘寶寶多做按摩:以肚臍為中心, 用手掌順時針旋轉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 10圈休息五分鐘, 再按摩10圈, 重複三次。

豆腐渣便

寶寶拉出的便便質地非常稀薄, 成黃綠色, 且帶有粘液, 有時呈豆腐渣樣。

媽媽出招:寶寶拉出豆腐渣樣的便便, 可能是黴菌性腸炎, 患有黴菌性腸炎的寶寶同時還會患有鵝口瘡, 如果寶寶出現上述症狀, 需要去醫院診療。


媽媽如何應對寶寶壞便便

蛋花樣便

寶寶大便次數增多, 達到每天5-10次, 含有較多未消化的奶塊,

Advertisiment
一般情況下沒有粘液。 這樣的便便被稱為蛋花便, 吃牛奶或奶粉的寶寶比較常見。

媽媽出招:混合或人工餵養的寶寶出現蛋花樣便, 需要調整飲食結構。 可將配方奶粉稀釋, 適當喂些含糖鹽水, 也可以適當減少每次的餵奶量而增加餵奶次數。 如果2-3天便便依然無好轉, 需要就醫。

水樣便

水樣便比蛋花樣便質地更稀, 呈湯狀, 水便分離, 且排便的次數和量都有增加。

媽媽出招:水樣便是典型的病態表現, 大多提示寶寶可能患有腸炎、腹瀉等疾病。 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會引起寶寶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需要注意寶寶用品的消毒和衛生, 同時立即帶寶寶去就醫。


媽媽如何應對寶寶壞便便

血樣便

血樣便有多種形式, 可能是寶寶便便呈現紅色或黑褐色,

Advertisiment
也可能是便便中夾帶血絲、血塊或者血黏膜。

媽媽出招:首先需要看寶寶是否服用過鐵劑或者攝入大量含鐵的食物, 比如動物的肝臟和血引起的假性便血。 這種情況下只需要停止食用就會自動好轉。

如果寶寶排便時哭鬧, 且大便變稀且含有較多的粘液或混有血液, 需要考慮寶寶是否患有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 這種情況下媽媽需要帶寶寶去看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