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在南方都市報與惠兒堂共同主辦的南都惠兒學堂(微信公號:vitalnutri)上, 美國烈治文大學心理學博士、香港大學榮譽學士、惠兒堂專家亞瑟·簡博士進行講座, 和父母一起聊“如何瞭解孩子的需求, 找出正確的教養方法”。 在簡博士看來, 在面對孩子讓人頭疼的難題時, 家長不應只看到孩子的表面行為, 而應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情緒。 他認為, 培育孩子心智, 家長要“先情緒後行為”, 即首先要瞭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的需求, 再從行動中給予孩子支持。
綜述
--------------------------------------------------------------------------------------
看表面, 用一個行為制止另一個行為, 多半無效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些孩子不願聽老師的安排,
Advertisiment
“其實, 我們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現象, 如果父母僅關注到他的行為, 用一個行為去制止另一個行為, 這樣的做法大多無效, 孩子以後還會重複錯誤的行為。 ”簡博士稱, 孩子做出一個行為, 其背後肯定蘊藏著一個內在需求, 當面對孩子的各種表現, 爸媽心急火燎, 一個勁地找解決辦法, 哄, 孩子聽不進去;講道理, 越說孩子越煩;打罵一頓, 那更糟糕。
Advertisiment
情緒處理
--------------------------------------------------------------------------------------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簡博士從日常父母的認識誤區說起。
1、一味鼓勵, 忽視孩子的情緒, 只會讓孩子的恐懼越積越多
[誤區]孩子恐懼或害羞時讚揚或鼓勵T A
孩子不敢跟陌生人交往, 見了人不會打招呼, 總顯得很害羞的樣子, 每次跟小夥伴一起出去的時候, 他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裡, 特別不合群。 這時, 很多家長會鼓勵孩子:“你行的, 你肯定沒問題的,
Advertisiment
[建議]
簡博士說, 孩子產生恐懼、害羞情緒, 主要是不懂, 由於對事情的無知就會覺得害怕, 所以才產生了畏縮不前的行為, 不跟人打招呼, 不跟小夥伴一起玩。 要孩子提升自信心, 家長的盲目鼓勵是於事無補的, 因為自信心是一種“內爆能力”, 是從內而外的, 如果外界一味地肯定, 而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能力問題, 只會得到“捧得多高, 跌得多傷”的代價。 同時, 父母一味地鼓勵, 也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本來孩子已經知道由於自己能力不足而產生恐懼, 父母的鼓勵不會讓孩子的恐懼感消失, 反而要讓孩子帶著恐懼“再進一步”, 這樣的恐懼情緒也是越積越多, 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簡博士建議, 首先, 父母可以從側面入手,
Advertisiment
2、孩子的情緒是透明的, 當T A大哭, 你不要不耐煩
[誤區]孩子哭了不要馬上抱
有一種觀念很流行, 就是嬰兒哭了, 做父母的不要馬上抱起他, 否則就養成了孩子愛哭鬧的習慣, 只有等孩子不哭了, 才抱起來, 培養孩子的意識:哭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的,
Advertisiment
[建議]
簡博士說, 這裡有一個問題, 到底誰在影響孩子的情緒?當嬰兒只有幾個月大時, 他只有用笑或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何人都有正負兩面的情緒, 嬰兒也不例外。 而一旦出現了負面情緒, 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 正確地分化出去, 就容易產生恐懼, 對什麼都不滿, 長大一點後更容易因一點小事而經常發脾氣。 該不該馬上抱孩子, 這不是爭議的焦點, 而是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情緒有所回應, 抱只是處理的一個行為, 如果父母對孩子哭泣可以溫柔地回應,“媽媽在這裡!寶貝!”相信孩子的情緒也可以得到適當的緩解。
6歲前的小孩一旦出現情緒,家長要儘快處理,不要讓負面情緒維持太久。成年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會隱藏情緒,但是小孩不會,小孩的情緒是透明的,你可以通過情緒而瞭解到他真實的內心,因此,當孩子在你面前大哭時,你不應該憤怒或不耐煩,而是應該開心,因為他正透明地告訴你,他的想法。有時,家長的方法沒錯,但是做出來沒有效果,這是由於心態不行,家長沒有從內心真正地認可接納孩子,當你沒有真的接納孩子時,孩子是能夠感覺到的。
3、孩子爭搶時,先肯定大孩子的能力,讓T A不生氣後再禮讓
[誤區]哥哥總是要讓著弟弟
兩個孩子在爭搶一個玩具,父母總會這樣說:“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又或者說“他是新來的,你不應該跟他搶。”又或者是“我們要學會分享,既然其他小朋友喜歡這個玩具,我們就讓他玩好了。”父母都想以此來培養孩子禮讓、大度、分享的品質。
[建議]
簡博士說,在小孩子的觀念裡,沒有“大的讓小”這樣的道理。因為,他也會認為:大家都是小孩,為什麼要我讓?如果父母一味地以成人的思維、標準來要求一個小孩,永遠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為父母沒有很好地理解到孩子的情緒。這次,即使孩子妥協于父母的“大讓小”的建議,下次還是會出現跟小弟弟搶玩具的情況。因為,父母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孩子的情緒,他依然是“不服氣”。
簡博士建議,家長不妨從能力方面肯定孩子。如對孩子說:“他是弟弟,他還那麼小,他不會走,他只能玩這個玩具,如果你不讓他玩,他就會很傷心。你是哥哥,我覺得你有能力去玩別的玩具,比這個玩具要複雜的,你的選擇有很多,我們不妨試試別的玩具。”當父母這麼對孩子“勸說”一番後,首先幫助孩子建立了同理心,其次肯定了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從生氣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獲得了正面的激勵。
如果父母對孩子哭泣可以溫柔地回應,“媽媽在這裡!寶貝!”相信孩子的情緒也可以得到適當的緩解。6歲前的小孩一旦出現情緒,家長要儘快處理,不要讓負面情緒維持太久。成年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會隱藏情緒,但是小孩不會,小孩的情緒是透明的,你可以通過情緒而瞭解到他真實的內心,因此,當孩子在你面前大哭時,你不應該憤怒或不耐煩,而是應該開心,因為他正透明地告訴你,他的想法。有時,家長的方法沒錯,但是做出來沒有效果,這是由於心態不行,家長沒有從內心真正地認可接納孩子,當你沒有真的接納孩子時,孩子是能夠感覺到的。
3、孩子爭搶時,先肯定大孩子的能力,讓T A不生氣後再禮讓
[誤區]哥哥總是要讓著弟弟
兩個孩子在爭搶一個玩具,父母總會這樣說:“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又或者說“他是新來的,你不應該跟他搶。”又或者是“我們要學會分享,既然其他小朋友喜歡這個玩具,我們就讓他玩好了。”父母都想以此來培養孩子禮讓、大度、分享的品質。
[建議]
簡博士說,在小孩子的觀念裡,沒有“大的讓小”這樣的道理。因為,他也會認為:大家都是小孩,為什麼要我讓?如果父母一味地以成人的思維、標準來要求一個小孩,永遠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為父母沒有很好地理解到孩子的情緒。這次,即使孩子妥協于父母的“大讓小”的建議,下次還是會出現跟小弟弟搶玩具的情況。因為,父母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孩子的情緒,他依然是“不服氣”。
簡博士建議,家長不妨從能力方面肯定孩子。如對孩子說:“他是弟弟,他還那麼小,他不會走,他只能玩這個玩具,如果你不讓他玩,他就會很傷心。你是哥哥,我覺得你有能力去玩別的玩具,比這個玩具要複雜的,你的選擇有很多,我們不妨試試別的玩具。”當父母這麼對孩子“勸說”一番後,首先幫助孩子建立了同理心,其次肯定了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從生氣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獲得了正面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