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優質課的必備因素:討論

討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它突破了傳統教學論的束縛, 把被顛倒了的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重新正過來。 學生為主體, 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為出發點、歸宿, 教為學服務, 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正是這樣我們注重了討論昇華這一環節, 即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教師此時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懂得蘊含在活動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內涵, 明白其中的道理, 形成某種情感, 如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等。 課堂討論要全面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而教師則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例如初三《維護民族大團結》一節我們設置了這樣的討論題:“少數民族地區貧窮落後,

Advertisiment
國家每年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扶植, 乾脆我們不要這些地區, 行嗎?為什麼?”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巡視指導, 之後各組代表發言, 學生們回答出一些表面的原因, 諸如那樣國家就亂了, 少數民族也能為祖國做貢獻等, 這些零散膚淺的認識就需要教師由淺入深, 由表及裡進行引導, 使學生看到少數民族地區在維護祖國安全、發展經濟、統一祖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猶如放風箏, 既要讓風箏自由飛翔, 又要抓住手中的線。

討論是師生、學生之間交流各種思維觀點、相互碰撞迸發出更多的新想法新觀點的最佳途徑, 不僅增強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培養和提高了口頭表述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 同時教師準備組織討論的過程, 就是一個對問題進行多側面、多視角、多層次的系統而深入分析的過程, 是一個教學能力長進、教學藝術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一節優質課, 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開場白”, 還要有善始善終的“謝幕”, 即總結轉化過程。 教師啟發總結, 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的情感基調, 做到情與理的統一, 並使這些認識、經驗轉化為指導他們思想行為的準則。 具體做法是在總結的基礎上以行為題為目標, 進行實話實說, 切實達到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的。 例如初一《孝敬父母》一課就提出:“父母病了你怎樣做?你對父母的嘮叨怎麼看?你怎樣孝敬父母”等一系列行為題。

Advertisiment
最終達到去偽存真, 給一節課劃上圓滿的句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