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也需要機會成長

一次我去幼稚園接伊伊放學, 一位家長向我大吐苦水, 說她兒子每天小錯不斷, 大錯隔三差五, 整天在家搞破壞, 上幼稚園也調皮搗蛋。 她頭疼死了。 她的兒子我見過, 是個愛說愛笑的小傢伙, 經常纏著來接小朋友的家長問一些事情, 很討人喜歡。 我問孩子都犯什麼錯誤, 這位元媽媽以當天為例, 說早起的時候孩子把捲筒紙纏在身上做飄帶;上幼稚園的路上把奧特曼拆得七零八落;剛剛幼稚園老師反映他把洗手池的水龍頭堵了, 想看看水還能從哪裡冒出來……

其實這位媽媽口中抱怨的事, 伊伊幾乎都幹過。

Advertisiment
她外婆經常在家嘟囔現在的女孩和男孩子一樣, 讓人不省心, 惹是生非。 可在我看來, 這個年齡段孩子所做的事, 絕大部分都不是懷有惡意故意犯錯誤, 更多的是因為好動和好奇, 他們是在用所有的感官來探索世界。 很多事情, 在成人眼中可能司空見慣, 但在孩子眼中就是新鮮獨特的, 並努力想弄個明白。 所以大人認為不能碰的東西, 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認為不能幹的事情, 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認為很無聊的東西, 孩子偏偏覺得很有趣。 而每一次嘗試, 可能就是一次犯錯;但每一次犯錯, 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長。 幼兒階段的孩子大部分學習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作為家長, 如果想促進孩子成長, 不要要求孩子不犯錯誤,
Advertisiment
相反, 要給孩子多一點空間, 讓他自己去嘗試, 要自我需求成長。

伊伊四歲多的時候,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 外婆怒氣衝衝地告訴我, 伊伊把她剛燒好的開水都倒進了魚缸裡, 四條漂亮的金魚全被燙死了。 我聽了也很生氣, 金魚是我們送給伊伊的生日禮物, 因為她一直吵著要養小動物。 此前給她買了一隻小兔子, 結果養了沒幾天就死掉了, 她還大哭了一場。 妻子看她哭得可憐, 就提議買了幾條金魚送給她。 她也答應我們要好好照顧。 外婆離開後, 自覺惹了禍的伊伊躲在沙發後面就是不肯出來。 我強壓怒火, 儘量語氣溫和地問她:“爸爸知道伊伊一直都是很有愛心的孩子, 可為什麼要把開水倒進魚缸呢?”伊伊怯怯地抬起頭說:“今天很冷,

Advertisiment
我怕金魚凍感冒, 就把開水倒進去了。 ”原來是這樣!我和外婆都誤解了孩子。 伊伊傷心地哭了起來:“爸爸, 金魚為什麼會死呢?”我把給她買的《DK自然發現大百科》翻出來, 找到介紹動物和鳥類的圖片和文字, 告訴她, 地球上的生物有各自不同的生長習性, 有的生物怕冷, 有的生物怕熱, 還有的生物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 比如我們人類。 伊伊恍然大悟:“爸爸, 我知道了, 我們要是發燒, 就必須得吃藥, 要不然就會像金魚一樣, 燙死了。 ”說著, 一臉崇拜地摸摸書, ”哎呀, 爸爸, 你以後多給我講講著裡面的故事吧。 ”自那以後, 伊伊遇事常常會把《DK自然發現大百科》拿出來, 有時也向我們求助, 比如詢問花應該多長時間澆一次水、烏龜要不要烤火等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因為她百科知識懂得多, 幼稚園老師還讓她給小朋友講過幾次故事, 這更激起了她強烈的求知欲。 一本《DK自然發現大百科》要求我們反過來倒過去講了好幾遍。

孩子犯錯時, 記住不管你多麼生氣, 多惱火, 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緒, 不要亂貼標籤, 比如“壞孩子!”“惹禍精”等等。 等到我們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 不用命令的語氣, 而是用建議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他的錯誤, 你會更深刻地瞭解孩子犯錯的心路歷程, 完全可以借機引導孩子認識世界, 引領孩子自我成長。

因為孩子不犯錯, 就不會給家長帶來太多麻煩。 所以, 有的家長總是期望在孩子犯錯前就能提醒他, 讓他避免犯錯誤,

Advertisiment
什麼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 處處設置清規戒律, 不允許任何一點紕漏。 可是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犯錯的權利和機會, 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出現兩種極端情況。 要不就是害怕犯錯誤、辦錯事, 什麼都聽父母的, 等著父母幫他抉擇、幫他思考、幫他承擔。 這會阻礙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要不就是什麼都和父母對著幹, 孩子也是人, 也有獨立人格, 父母什麼都代勞了, 孩子還怎麼體現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呢?所以, 為了維護自尊, 孩子會通過對父母的要求全部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 來證明自己是獨立的人。

我有一個同事, 他的兒子蕭蕭曾經是他的驕傲。 記得蕭蕭上幼稚園時, 同事邀請我去他家裡做客。 一進門,我就看見在他們家最醒目的地方貼著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蕭蕭爸爸不無得意地告訴我,這是他給兒子列的66條不許犯的錯誤清單。上面包括不許打破杯子,不許跳得太高……他還說,為了保證兒子時時刻刻記住,每天臨睡前,他都會給兒子朗讀三遍,然後讓他反省今天是否有犯過以上的錯誤。

我聽後瞠目結舌。在他們家做客期間,蕭蕭看起來很聽話,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乖孩子,上中學後,卻成了讓同事頭疼的叛逆孩子,最後他的媽媽不得不辭職在家管孩子。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沒有比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事情了。法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作為家長,智商並不是第一位的,但智慧一定是最關鍵的。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方式。不當的管教方式,非但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本質、體驗到犯錯的後果,反而讓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讓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端。我一向認為,無論孩子犯下什麼大錯,打罵孩子都是最無能的管教方式。很多時候,父母打罵孩子,與其說是懲罰,還不如說是父母在挽回自己的尊嚴或者發洩自己的情緒。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指出,在培養孩子道德品質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更多地採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為懲罰。他認為,當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後,吸取這方面的經驗,以後不再犯,就是自然懲罰。他還提出,體罰是一種極端的人為懲罰方式,父母要慎用,這絕對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能單靠這個方法把孩子培養成才。當然,如果孩子所犯錯誤是比較重大的原則性錯誤,也絕不能聽之任之,需要考慮通過哪種方式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未來,但是只要我們提供給孩子美好的成長環境,相信孩子今天和明天一定會有天壤之別。

一進門,我就看見在他們家最醒目的地方貼著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蕭蕭爸爸不無得意地告訴我,這是他給兒子列的66條不許犯的錯誤清單。上面包括不許打破杯子,不許跳得太高……他還說,為了保證兒子時時刻刻記住,每天臨睡前,他都會給兒子朗讀三遍,然後讓他反省今天是否有犯過以上的錯誤。

我聽後瞠目結舌。在他們家做客期間,蕭蕭看起來很聽話,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乖孩子,上中學後,卻成了讓同事頭疼的叛逆孩子,最後他的媽媽不得不辭職在家管孩子。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沒有比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事情了。法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作為家長,智商並不是第一位的,但智慧一定是最關鍵的。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方式。不當的管教方式,非但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本質、體驗到犯錯的後果,反而讓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讓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端。我一向認為,無論孩子犯下什麼大錯,打罵孩子都是最無能的管教方式。很多時候,父母打罵孩子,與其說是懲罰,還不如說是父母在挽回自己的尊嚴或者發洩自己的情緒。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指出,在培養孩子道德品質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更多地採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為懲罰。他認為,當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後,吸取這方面的經驗,以後不再犯,就是自然懲罰。他還提出,體罰是一種極端的人為懲罰方式,父母要慎用,這絕對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能單靠這個方法把孩子培養成才。當然,如果孩子所犯錯誤是比較重大的原則性錯誤,也絕不能聽之任之,需要考慮通過哪種方式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未來,但是只要我們提供給孩子美好的成長環境,相信孩子今天和明天一定會有天壤之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