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允許孩子自由地去“吃手”

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沒有被滿足, 他勢必會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 因為這是由他生長規律所決定的。

一位媽媽說:“一看到女兒把手裡的玩具放進嘴裡, 我就怕她因為吃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而生病。 所以, 我每次都會打一下她的小手, 阻止她吃這些東西。 不過, 女兒太固執了, 儘管我總是打她的手, 還訓斥她, 可她依舊不停地把東西往嘴裡放。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 我都覺得累了。 “

孩子一定會出現口的敏感期, 如果我們阻止它出現和發展, 那麼它要麼延遲出現, 要麼存在的時間延長。 既然如此,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如尊重這一敏感期, 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尊重他的發展, 儘量滿足他的需求, 允許他自由地去“吃”, 當這一敏感期順利地度過了, 孩子自然也就不再把東西往嘴裡放了。

為孩子準備一個相對衛生、安全的空間

孩子自身免疫力差, 對外界的危險性認識不足, 因此很容易就將不衛生的甚至是危險的東西放進嘴裡去。 為了孩子能更好地進行口的探索, 我們應該為他準備一個相對衛生、安全的空間。

我們要將孩子的玩具清洗乾淨, 並引導他“吃”一些已經洗乾淨的東西。 平時最好隨身帶一包消毒紙巾, 隨時給孩子把手擦乾淨, 並儘量把他即將放進嘴裡的東西也擦乾淨。 另外, 我們要將孩子周圍的刀子、剪子等尖銳的物品以及藥片、清潔劑等不適合放進嘴裡的東西拿走,

Advertisiment
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 減少不必要的損傷。

不過, 這裡我們所說的“衛生、安全的空間”是相對的, 我們不能為孩子提供完全無菌的環境, 而是要讓他培養自己的抵抗力, 這樣他的身體才會越來越強壯。 所以, 尤其是在清潔物品時, 我們只要進行一般清洗就可以了, 用不著很嚴格地進行消毒。

適當轉移孩子對“吃”的關注

雖然我們要為孩子準備一個相對衛生、安全的環境, 允許他自由地去“吃”。 可是, 孩子還是可能會將石頭、樹葉、垃圾等各種不合適的東西拿起來放進嘴裡。 那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我們也可以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 當他手中拿起了不適合放進嘴裡的髒東西時,

Advertisiment
我們就和他一起找垃圾桶, 可以和他比賽看誰找得快。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到尋找垃圾桶上, 從而忘掉想要吃髒東西的事情。

孩子會吃手, 會練習牙齒、使用舌頭, 那是他的“工作”

——不要大驚小怪, 不要阻止, 允許孩子去吃手

一說起“吃手”這件事,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頭疼。 我們無數次地將孩子的手從他嘴裡拿出來, 而他卻無數次地將手再放進嘴裡去。 有時我們會按住孩子的手, 以徹底阻止他再將手放進嘴裡, 可孩子卻會用哭鬧來反擊, 不斷地表達他的不滿。 如此一來, 雙方便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對峙態勢, 到頭來, 孩子得不到滿足, 我們也覺得無比勞累。

其實, 我們對孩子的阻止是沒有必要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吃手是一種天生的需要。

他會嘗試用吃手這種方式來感覺口的各種能力, 而口的各種功能甚至是口的極限也會在吃手的過程中被開發出來。

女兒4個月大時, 總是會把手放進嘴裡不停地吮吸。 媽媽發現了女兒的這個“愛好”之後, 並沒有予以阻止, 而是在一旁認真觀察。 每次, 她都看著女兒將手指頭一個接一個地輪流塞進嘴裡, 有時候還會將小手整個都塞到嘴裡去, 儘管口水會順著手流下來, 可她自己卻玩得很開心, 一副輕鬆而又滿足的表情, 媽媽覺得這個場景真是又奇妙又可愛。

在孩子看來, 吃手是一件很快樂的“工作”。 我們很討厭別人打斷我們的工作, 那麼孩子也一樣, 他很反感別人打斷他吃手這項“工作”。

Advertisiment

所以, 我們不如讓孩子盡情享受這種吮吸的快樂, 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吮吸這項“工作”中去, 徹底滿足他口的敏感期的發展需要。

儘量不去注意孩子吃手的問題

有的父母一到這個時候就會格外關注孩子的吃手問題, 總是特意看著孩子, 一看到他吃手, 就立刻把他的手拿出來, 或者上去把他的手打掉。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吃手是一種毛病, 必須要從他第一次開始吃的時候幫他糾正。

這完全沒必要, 我們應該儘量不去注意孩子的這種吃手行為, 尤其是不要出現心理負擔, 也不要感到緊張、不舒服, 而是要轉移一部分注意力到自己身上, 專心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幫孩子更舒服地去吃手

孩子處在吃手的敏感期時, 有時候會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法更舒服地吃手,這對他這一敏感期的發展是不利的。

媽媽發現兩個月大的兒子最近總是不停地扭動,還發出委屈和抗議的哭聲。她仔細觀察了兩天,才發現兒子是想要把手放進嘴裡,可是衣服袖子太長,他吃不到手,這才表現出了不滿。

深知孩子處在口的敏感期的媽媽,連忙給兒子換上了一件短袖衣服,好讓他順利地將手放進嘴裡去,而吃到手的兒子果然比之前安靜了許多。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吃手條件,使他能更舒服地吃手,是幫他順利度過吃手階段最好的做法。我們最好為他穿上便於將手臂舉起來的衣服,幫他把手清洗乾淨,及時給他修剪指甲,然後安心地看他盡情享受吮吸的快樂就可以了。

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沒有被滿足,他勢必會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因為這是由他生長規律所決定的。

不要用語言嚇唬、約束孩子

“再吃手,手就掉下來了。”

“手上有好多小蟲子,吃進肚子裡你就會生病。”

……

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吃手都會用這樣一些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話來嚇唬孩子,孩子當時因為害怕而不再吃手,一旦日後他發現這只是謊言,他就會因此而強化吃手的行為,反而吃得更加“變本加厲”。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不要用語言去嚇唬孩子,要允許他吃手。

另外,我們也不要用語言來約束孩子,比如,不要給他規定不吃手的期限,不要說“到××時候你就不能吃手了,否則我就要懲罰你”。孩子吃手是自然規律,我們只要順其自然就好,當他口的敏感期得到滿足之後,自然也就不再吃手了。

咬人—冷不丁地咬人一口

——孩子咬人並沒有惡意,而是在探索,把他抱開就好了,不要懲罰他

媽媽帶著兩歲半的女兒在社區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可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就鬧起來了,原來他們在互相爭奪一朵小野花時,女兒咬了另外一個孩子的胳膊。見此情景,媽媽連忙拉著女兒上前安慰另一個孩子,示意兩個孩子拉把手,費了好大勁才安撫住了那個孩子。

後來,媽媽想起來,最近一段時間女兒似乎很喜歡咬東西,桌子、盤子、勺子、沙發坐墊、毛絨玩具……所有能放進她嘴裡的東西,她都要咬一咬。媽媽為此也感到頭疼,但如今她發展到了咬人的階段,這倒真讓媽媽感到著急了。

其實,在口的敏感期中,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咬人”的行為。但我們需要首先確定,這時孩子咬人並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他不乖的表現,我們不能嚴厲地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要理解他,並採取合理的應對方式。

一般來說,孩子的這種咬人行為會隨著他的生長發育逐漸消失。不過,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其不同的咬人目的來給予他引導。

5~7個月的孩子咬人,往往是因為感到嘴裡不舒服,或者是由於出牙所帶來的難受感,又或者是在用口來探索。比如,有的孩子在吃奶的時候,會出其不意地咬媽媽一口,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確切地識別他人的表情與反應,因此無法理解咬人是不應該的做法。

那麼,這時我們就不要與他計較了,而是要幫助他緩解口中的不適感,滿足他想要咬一咬的欲望。我們可以給他提供各種質地可以咬的物品,比如,嬰兒咬口膠,或者是乾淨、安全的各種材質的其他物品,等等。

8~14個月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如地操控自己的情緒了,而且對有些事也能理解了。這時的孩子有時會咬父母親人,有時則會咬其他的孩子,但他同樣也是不帶惡意的,在他看來這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明確地告訴他“不能咬人”。

孩子在一歲時喜歡咬人了,媽媽每次在孩子咬她時,都會緊皺著眉頭,做出疼痛不已的表情,並提高聲調告訴孩子:“媽媽好疼!寶寶不能咬人啊,只能咬食物,不然你看媽媽疼得好難受!“每次她這樣說的時候,孩子都會看著她,雖然並不十分明白媽媽說的話,可他卻看懂了媽媽的表情,於是咬人的次數也就逐漸減少了。

採用這樣的表情和聲調,是在用肢體語言向孩子解釋,被他咬的人會感到很痛苦,孩子就能從我們的表情動作中體會到他人因為挨咬而感到不高興,這也能減少孩子咬人行為的發生。但是,在做這種表情或動作時不要用嬉笑的態度,否則孩子可能會誤以為我們在逗他,他也許會覺得這是個好玩的遊戲,反而咬得更加厲害。我們應該真實地將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敏感的孩子會察覺到我們的不適。

另外,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多做做遊戲,給他提供各種物品,允許他盡情地咬,使他從中獲得咬的樂趣,從而轉移他興奮的情緒,不再咬人。比如,我們可以和他一起玩蒙眼辨認遊戲,給他準備好小餅乾、小木條、小毛巾、海綿塊等物品,讓他通過蒙著眼睛咬不同的物品,來辨認咬的是什麼。

3歲前的孩子可能會在情緒低落時,或者自己的意志被他人違背時,又或者是想要控制他人的時候,突然用咬人來表達他的情感。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女孩,因為和夥伴們爭搶一朵小野花,眼看自己得不到,就直接上嘴。

此時我們應該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可以儘快將他帶離那個發生爭執的場合。如果兩個孩子發生爭搶,我們也要儘快將他們分開,或者多給孩子們準備一些可玩的東西,減少彼此的爭執。

雖然孩子咬人並不是不乖的行為,但是如果孩子已經超過了3歲還依然咬人的話,我們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孩子和他人打架時就會咬人,還有的孩子一旦感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也會用咬人來保護自己。這有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表現,也可能是他的情緒表達出了問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無法處理,最好向專業醫生求助。

有時候會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法更舒服地吃手,這對他這一敏感期的發展是不利的。

媽媽發現兩個月大的兒子最近總是不停地扭動,還發出委屈和抗議的哭聲。她仔細觀察了兩天,才發現兒子是想要把手放進嘴裡,可是衣服袖子太長,他吃不到手,這才表現出了不滿。

深知孩子處在口的敏感期的媽媽,連忙給兒子換上了一件短袖衣服,好讓他順利地將手放進嘴裡去,而吃到手的兒子果然比之前安靜了許多。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吃手條件,使他能更舒服地吃手,是幫他順利度過吃手階段最好的做法。我們最好為他穿上便於將手臂舉起來的衣服,幫他把手清洗乾淨,及時給他修剪指甲,然後安心地看他盡情享受吮吸的快樂就可以了。

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沒有被滿足,他勢必會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因為這是由他生長規律所決定的。

不要用語言嚇唬、約束孩子

“再吃手,手就掉下來了。”

“手上有好多小蟲子,吃進肚子裡你就會生病。”

……

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吃手都會用這樣一些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話來嚇唬孩子,孩子當時因為害怕而不再吃手,一旦日後他發現這只是謊言,他就會因此而強化吃手的行為,反而吃得更加“變本加厲”。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不要用語言去嚇唬孩子,要允許他吃手。

另外,我們也不要用語言來約束孩子,比如,不要給他規定不吃手的期限,不要說“到××時候你就不能吃手了,否則我就要懲罰你”。孩子吃手是自然規律,我們只要順其自然就好,當他口的敏感期得到滿足之後,自然也就不再吃手了。

咬人—冷不丁地咬人一口

——孩子咬人並沒有惡意,而是在探索,把他抱開就好了,不要懲罰他

媽媽帶著兩歲半的女兒在社區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可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就鬧起來了,原來他們在互相爭奪一朵小野花時,女兒咬了另外一個孩子的胳膊。見此情景,媽媽連忙拉著女兒上前安慰另一個孩子,示意兩個孩子拉把手,費了好大勁才安撫住了那個孩子。

後來,媽媽想起來,最近一段時間女兒似乎很喜歡咬東西,桌子、盤子、勺子、沙發坐墊、毛絨玩具……所有能放進她嘴裡的東西,她都要咬一咬。媽媽為此也感到頭疼,但如今她發展到了咬人的階段,這倒真讓媽媽感到著急了。

其實,在口的敏感期中,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咬人”的行為。但我們需要首先確定,這時孩子咬人並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他不乖的表現,我們不能嚴厲地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要理解他,並採取合理的應對方式。

一般來說,孩子的這種咬人行為會隨著他的生長發育逐漸消失。不過,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其不同的咬人目的來給予他引導。

5~7個月的孩子咬人,往往是因為感到嘴裡不舒服,或者是由於出牙所帶來的難受感,又或者是在用口來探索。比如,有的孩子在吃奶的時候,會出其不意地咬媽媽一口,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確切地識別他人的表情與反應,因此無法理解咬人是不應該的做法。

那麼,這時我們就不要與他計較了,而是要幫助他緩解口中的不適感,滿足他想要咬一咬的欲望。我們可以給他提供各種質地可以咬的物品,比如,嬰兒咬口膠,或者是乾淨、安全的各種材質的其他物品,等等。

8~14個月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如地操控自己的情緒了,而且對有些事也能理解了。這時的孩子有時會咬父母親人,有時則會咬其他的孩子,但他同樣也是不帶惡意的,在他看來這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明確地告訴他“不能咬人”。

孩子在一歲時喜歡咬人了,媽媽每次在孩子咬她時,都會緊皺著眉頭,做出疼痛不已的表情,並提高聲調告訴孩子:“媽媽好疼!寶寶不能咬人啊,只能咬食物,不然你看媽媽疼得好難受!“每次她這樣說的時候,孩子都會看著她,雖然並不十分明白媽媽說的話,可他卻看懂了媽媽的表情,於是咬人的次數也就逐漸減少了。

採用這樣的表情和聲調,是在用肢體語言向孩子解釋,被他咬的人會感到很痛苦,孩子就能從我們的表情動作中體會到他人因為挨咬而感到不高興,這也能減少孩子咬人行為的發生。但是,在做這種表情或動作時不要用嬉笑的態度,否則孩子可能會誤以為我們在逗他,他也許會覺得這是個好玩的遊戲,反而咬得更加厲害。我們應該真實地將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敏感的孩子會察覺到我們的不適。

另外,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多做做遊戲,給他提供各種物品,允許他盡情地咬,使他從中獲得咬的樂趣,從而轉移他興奮的情緒,不再咬人。比如,我們可以和他一起玩蒙眼辨認遊戲,給他準備好小餅乾、小木條、小毛巾、海綿塊等物品,讓他通過蒙著眼睛咬不同的物品,來辨認咬的是什麼。

3歲前的孩子可能會在情緒低落時,或者自己的意志被他人違背時,又或者是想要控制他人的時候,突然用咬人來表達他的情感。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女孩,因為和夥伴們爭搶一朵小野花,眼看自己得不到,就直接上嘴。

此時我們應該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可以儘快將他帶離那個發生爭執的場合。如果兩個孩子發生爭搶,我們也要儘快將他們分開,或者多給孩子們準備一些可玩的東西,減少彼此的爭執。

雖然孩子咬人並不是不乖的行為,但是如果孩子已經超過了3歲還依然咬人的話,我們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孩子和他人打架時就會咬人,還有的孩子一旦感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也會用咬人來保護自己。這有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表現,也可能是他的情緒表達出了問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無法處理,最好向專業醫生求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