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先入為主,只會遏制孩子的想像力

我們平時從來不讓女兒紫蘇照著畫畫。 但她3歲多的時候, 一次跟我說:“媽媽, 你幫我畫只小老鼠吧。 ”我當時正在廚房裡忙活, 為了應付她, 沒有想太多, 就在紙上畫了一隻老鼠。 她拿上就走了。 結果我們發現, 之後她的作品裡經常出現老鼠, 但都跟我給她做示範的那只幾乎一模一樣, 連頭的方向都沒有變。

這件事情讓我恍然大悟: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 你教她一個東西, 她很快就能學會, 但也就不再思索了。 先入為主, 只會遏制孩子的想像力。

”小老鼠“事件後, 我和我的家人再沒有給她畫任何東西做示範。

Advertisiment
後來, 她畫了一幅《自畫像》, 她說:我很開心, 我是一個小女孩, 我有四個小辮, 我的衣服有五個扣子, 有一粒扣子丟了。 由於她發現扣子丟了的時候, 扣眼是一條線的樣子, 於是經過她自己琢磨, 將這一細節也畫出來了。

聽她講了這幅畫後, 我把她上幼稚園經常穿的那件衣服拿出來一看, 果然, 衣服上有一粒扣子丟了。 你看, 她開始把自己觀察到的、想到的和看到的畫在紙上了——這, 才是正確的藝術表現形式。

你可以畫北極熊, 我可以畫巨嘴鳥

人人都可以做自己

藝術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尊重個性。 有些幼稚園和小學的美術教育很難做到個性化, 全班孩子都去畫教師示範的形象, 比如全班同學都畫貓都畫狗, 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很容易,

Advertisiment
老師操作起來也很輕鬆;如果孩子們這個要畫老虎, 那個要畫雞, 老師就很難控制——這就是幼稚園和小學美術教育很難做到個性化的原因。

真正有益的做法應該是:即便同樣是建設孩子的色彩系統的課, 也允許這個孩子畫大鱷魚, 那個孩子畫北極熊、巨嘴鳥, 每個人都可以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這才是個性。

每個孩子的表達都可以是個性的, 是他自己想表達的。 我們應該尊這個性, 讓孩子畫自己想畫的。

孩子都是在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

我問一個孩子的爸爸:“您臉上的傷好了吧?”他說:“咦, 蘇老師, 您怎麼知道我臉受過傷?”我說:“因為您的孩子在畫面上表達出來您受傷的狀態了。 ”這個孩子畫的爸爸,

Advertisiment
臉上受了傷, 包上了白紗布, 血都滲出來了——他按照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表達了他的爸爸受傷的狀態。

每個孩子對於世界的感受和觀察是不一樣的, 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多去表達自我, 多去創造。

國畫、版畫甚至樹葉畫

百“畫”齊放才有更多新鮮的體驗

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國畫班, 今天學習畫螃蟹, 明天學習畫荷花, 後天學習畫馬, 改天學習畫齊白石的蝦, 每天都畫國畫。 可是孩子的思維和興趣是跳躍性的, 非常短暫, 讓孩子總是做一件事情, 他肯定會失去興趣。

藝術的形式本來就多種多樣, 孩子也應該版畫、國畫、水墨、水粉、油畫、彩塑多多接觸;也可以用樹葉畫畫, 或者嘗試剪紙、拼貼、利用廢品創作。 每天都有不同形式, 每次都有新鮮感,

Advertisiment
孩子才會更加有興趣, 更加熱愛藝術。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孩子的美德

你看出裡面的美德嗎?

孩子用繪畫來表達對世界的認識。 這些認識, 有表面的、美感的, 比如一幅美輪美奐的風景畫;也有更深層次的, 即對“美德”的體現。

這個孩子畫了一個人獨自走夜路, 表明有“勇敢”的美德;那個孩子畫的是和小狗打一把傘, 則有“分享”的美德;紫蘇7歲的時候, 在畫裡畫著媽媽怎麼照顧她, 這是“愛”的美德;還有一位小朋友, 畫了兩隻眼睛像噴泉一樣在哭, 同時有兩隻大手在安慰他別哭了, 這體現了“關心”的美德。

所以, 當孩子向我們展示一幅畫面完美的作品時, 我們當然應該表揚;但是如果作品僅僅是兩隻大手抱在一起, 也不能因此認為就是失敗的作品。

Advertisiment

因為幼兒美育, 不僅包含了美感和美術, 還包括了美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