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先愛,再要求順從

“姿好, 你怎麼老愛欺負弟弟?你要答應媽媽以後不再捉弄弟弟, 這樣媽媽才會更愛你。 ”

八歲的姿好點點頭後, 媽媽把她摟在懷裡, 這讓她松了一口氣。 她非常喜歡媽媽摟她、親她的感覺, 但她實在不明白, 為什麼她必須和媽媽交換條件, 才能得到媽媽的關愛?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這樣的故事與對話內容十分熟悉, 因為很多父母都會利用同樣的方式來換得孩子的順從。 說穿了, 這是父母扣留對孩子的愛的一種管教方式, 但這種管教方式可能比打罵更殘忍、更具傷害性, 會帶給孩子更多的痛苦與自卑。

Advertisiment

也許父母會問:“先讓孩子順從後再愛他, 與先愛孩子再讓他順從, 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反正目的都是要孩子順從!”這兩者的確非常不同, 我們是否能成為成功的父母, 關鍵看我們能否明白其中的差異。

一個不需要任何交換條件, 就自然而然能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 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 在面對“順從與否”的情況時, 他擁有選擇的權利, 而這個選擇的權利令他感到驕傲, 使他樂於順從。 他接受父母的愛如同接受毫無條件的禮物, 而他也會回報以毫無條件的順從, 這是一種價值與尊嚴的互換, 父母對他的信任, 使他覺得自己很重要, 因此他會盡力達到父母相信他能達到的標準。

那些必須以條件交換來博取父母關愛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會對自己的價值失去信心, 並且這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 就算進入社會, 他對追求事業的成就依然會缺乏信心。 顯然有條件地關愛孩子, 其實就是在推開孩子。 試想當媽媽看到姿妤欺負弟弟時, 先不急著責備她, 而是先冷靜地想想姿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或許媽媽就會警覺到, 原來姿妤在發出嫉妒的信號, 因為弟弟奪走了媽媽對她的關愛。 這時, 媽媽只要把姿妤抱起來, 摟摟她、親親她、和她單獨玩一會兒, 然後再讓弟弟加入, 便能安慰姿好受傷的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愛是最重要的, 它勝過任何管教。 所以要先關愛孩子, 再要求孩子順從。 若先要求孩子順從, 再給予有條件的愛, 恐怕只會讓孩子更不順從,

Advertisiment
更想與父母對抗到底, 亦或導致他一味地順從別人的期望, 無奈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