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這樣的例子:性格內向的婦女在生了第一個孩子以後, 性格變得很開朗, 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擺脫了以前那種什麼事也幹不了的自卑感。 其原因之一, 是由於以前過度的自我意識被孩子分散了,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這位婦女生了孩子, 她的“複數意識”覺醒了, 也就是說, 此前對一切事情所用的“我”轉眼間變成了“我們”了。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擴散效應”或“淡化效應”, 如果把我作為“一分之一”, “我們”就成了“二分之一”或“無數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 “我”作為分子“一”所肩負的分量就減輕了。 打個比方, 如果將“我腦子不好”這一想法換成“我們腦子不好”,
Advertisiment
如果想到“A不行還有B嘛”就能藏輕不安
因某件事失敗而死了心, 作為人的共同心理, 好像在所有事情上都失敗了, 往往會陷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心理狀態, 原因就在於和失敗體驗與“欲求不滿”有關。 這種“欲求不滿”會引起人們感情性的反應和各種退化現象。 所謂退化現象, 就是年齡倒退, 變得像孩子一樣, 對事物的反應變得不成熟。 這樣對環境失去了柔韌性, 對一切事物就無法做出恰當的判斷。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退化現象, 雖不是從前很流行的歌詞,
Advertisiment
就算高考失敗了, 恰當運用“A不行還有B嘛”的公式, 就有了廣泛研究各種可能性的從容, 對自己說:大學又不止一個.就算考上, 進大學也不一定就是我惟一的出路……這樣心情定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