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克服心理自卑 把“我”換成“我們”

經常有這樣的例子:性格內向的婦女在生了第一個孩子以後, 性格變得很開朗, 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擺脫了以前那種什麼事也幹不了的自卑感。 其原因之一, 是由於以前過度的自我意識被孩子分散了,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這位婦女生了孩子, 她的“複數意識”覺醒了, 也就是說, 此前對一切事情所用的“我”轉眼間變成了“我們”了。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擴散效應”或“淡化效應”, 如果把我作為“一分之一”, “我們”就成了“二分之一”或“無數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 “我”作為分子“一”所肩負的分量就減輕了。 打個比方, 如果將“我腦子不好”這一想法換成“我們腦子不好”,

Advertisiment
相應地就減輕了因為“我腦子不好”而產生的自卑感。 這樣一來, 多一些自卑感的“同伴”, 就能夠消除自己一個人苦惱的孤獨感。

如果想到“A不行還有B嘛”就能藏輕不安

因某件事失敗而死了心, 作為人的共同心理, 好像在所有事情上都失敗了, 往往會陷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心理狀態, 原因就在於和失敗體驗與“欲求不滿”有關。 這種“欲求不滿”會引起人們感情性的反應和各種退化現象。 所謂退化現象, 就是年齡倒退, 變得像孩子一樣, 對事物的反應變得不成熟。 這樣對環境失去了柔韌性, 對一切事物就無法做出恰當的判斷。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退化現象, 雖不是從前很流行的歌詞,

Advertisiment
但按照“東京不行, 還有名古屋”的方式, 可以對自己說“A不行, 還有B嘛”, 當然, 如果能想到不光是“名古屋”還有“大阪”、“廣島”等等無限多的目標, 心裡會覺得沒有必要再悲觀。

就算高考失敗了, 恰當運用“A不行還有B嘛”的公式, 就有了廣泛研究各種可能性的從容, 對自己說:大學又不止一個.就算考上, 進大學也不一定就是我惟一的出路……這樣心情定會豁然開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