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子上大班還喜歡玩討厭學習 上小學可咋辦

“媽媽, 全是上課, 每個老師都是上課, 我不喜歡, 我就想玩。 ”前段時間, 當上幼稚園中班的兒子說出這樣的想法時, 家住市區江南的趙女士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兒子此前很喜歡去上學, 這學期開始, 老師“上課”了, 他卻不喜歡了。

經過耐心詢問, 趙女士得知, 兒子其實還是喜歡去幼稚園的, 那裡的滑滑梯、草坪、秋千、輪胎等一切好玩的戶外設備, 他都非常喜歡。 就是正式上課不喜歡, 不過, 從這個學期開始, 有體育課了。 每週一節的體育課, 兒子又是非常期待的。

一方面兒子說著不肯上課, 另一方面家裡的老人卻嚷著不能老是玩,

Advertisiment
要多認字、多算算數, 還說社區裡其他小朋友認識多少字, 會背多少詩了。 兒子很反感被比較, 變得更不想“上課”了。 對於兒子只想自己玩, 不想在教室上課的情況, 趙女士跟老師及時回饋瞭解了情況。 老師反映, 其實她兒子上課習慣還蠻好的, 就是從戶外玩回來的時候, 有點不太情願。 老師表示, “上課”其實不是教孩子認字, 而是針對特定主題開展教學遊戲活動。 活動進行時, 要求孩子守規則, 認真傾聽。

“孩子愛玩是正常的, 但如果一直都這樣, 那以後上小學了怎麼辦, 還能適應文化課嗎?”趙女士擔心兩年後孩子可能難以一下子適應小學生活, 而造成學習上的落後。  

未雨綢繆前, 先正確認識孩子的發展特點

Advertisiment

本報6138熱線志願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幼稚園園長黃如珍說, 一般來說,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 孩子在玩中學, 學中玩, 在操作中體驗, 在體驗中積累經驗, 學會很多知識, 形成許多智慧。 因而對於學齡前孩子的貪玩, 家長不必過分擔憂, 更不要過多阻礙。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時間表和發展速度都是不一樣的, 每個孩子的發展表現也是不一樣的!針對趙女士孩子的情況, 黃如珍建議———

首先, 家長要瞭解並正確認識孩子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客觀公正地評價孩子, 不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籤, 盡可能創設符合孩子發展的生活學習環境, 提供與孩子發展水準相匹配的學習內容, 允許孩子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和自由空間,

Advertisiment
尊重孩子內在發展的需求。 她說, 孩子的發展是階段性的, 發展積累到一定的水準, 孩子自然而然往高一步發展。 而在發展的過程中, 孩子的原有體驗和新的欲求一定會發生衝突性, 對新的現象孩子一時會難以接受, 於是會出現排斥、逃避或不適應的現象。 等過了一段時間, 隨著孩子心智的不斷發展與成熟, 孩子就能慢慢地接受, 並隨著能力地提高, 孩子甚至會越來越感興趣, 興趣也就隨著良好的體驗和成就感慢慢地產生了, 所以家長無需過早過多地焦慮和擔憂。 因而, 家長看待孩子的某個現象或問題時, 先要冷靜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的特點, 結合老師的回饋,
Advertisiment
再具體分析孩子的現象, 作出合理有效的回應。

其次, 家長要改變對於“學習”這個概念的看法。 其實, 孩子“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知識, 而是包括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點點滴滴, 比如習慣、能力、品質, 執著、精神、意志, 生活、運動、衛生、學習、人際關係等等。

再其次, 3~6歲孩子的天性就是遊戲, 就是玩, 因而喜歡自由自在的活動, 喜歡獨立自主的戶外活動, 喜歡和同伴愉悅玩耍等。 而且孩子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內在需求, 不由成人把握。 只有他自己覺得有趣好玩的, 才會喜歡去學, 願意去學。

最後, 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同特點, 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發展速度, 有智慧地欣賞、呵護孩子每個階段的特點和需求,

Advertisiment
接受孩子自己獨有的表現, 靜待花開。 更不要因為焦慮, 就用成人的眼光或用小學生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幼稚園的孩子, 這很不公平, 甚至會傷害到孩子。 千萬不要讓孩子陷入“孩子做不好———被要求必須做好———能力不夠做不到———孩子害怕再做———更加不願做”的怪圈。 當然, 規則意識倒是必須説明孩子慢慢樹立起來, 家長們盡可能讓孩子不斷體驗到在遊戲中遵守規則帶來的愉悅, 孩子就會自覺地遵守規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