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子這樣的心理正常嗎?

12~16歲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過程中, 要走過的一段艱難困苦的歷程是心理學中講的過渡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要經受許多心理震盪, 出現許多適應性障礙, 行為容易存在兩個極端。 對他們來說, 這個“極端”行為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聰明的父母容忍孩子對抗依賴的雙重心理訴求, 對孩子做事莽撞、得意忘形假裝欣賞, 以此來為他拓寬發展的路。

兒子今年11歲, 上五年級。 按理說, 五年級的功課應該是比較緊張的, 可是我們從他身上卻一點都看不出來, 平時也是這樣。 特別是他好像什麼都無所謂。 每次考試下來都覺得自我感覺良好,

Advertisiment
但是經常就不像他說的那麼好。 在一些他自己的事情上, 他也表現得很無所謂, 比如說, 學不學奧數、學不學英語等, 問他他總是說無所謂。

據我瞭解, 與他同齡的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見了, 他卻不是。 有人說男孩子如果到了初中都沒打過架的話, 就不太正常, 這是真的嗎?如果這樣的話, 按照我兒子現在的性格、脾氣, 估計到高中都不會打架的, 這會不會有點不正常?

好與不好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每個時代也有時代的特徵。 人們習慣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 內心的假定是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 這樣的做法可能讓孩子在局部獲益, 避免了幼稚的錯誤, 但在整體上看卻壓抑孩子自己的思考能力與選擇能力,

Advertisiment
也失去在挫敗中成長的機會, 總的來看是得不償失。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 並不以為緊張的學習真的對成長好, 輕鬆地學到知識才是這個時代的精神, 不然於丹就不會那麼紅。 其實, 小學能得到的可稱為知識的東西非常少, 學到的只是一些線形邏輯下的刻板觀念與假定, 但花去孩子的時間、精力卻特別多。 想想一個小學的孩子, 每天背15斤重的書包, 起早貪黑地學6年, 學到的知識像一個小手指甲那麼多, 且不說還要備受指責與父母的訓斥。 6~12歲的孩子形成的綜合知識絕大部分是校外獲得的, 或者雖在學校習得卻非老師的要求。 從自我心理學來看, 孩子有天賦的自我完成的動力,
Advertisiment
這種力量如果父母不壓抑它, 它會自然地導向孩子按照一種多樣化天賦去成長。 我們的學校是按照一致性原則去培養孩子的, 許多孩子的天賦受到壓抑, 如果父母還非要把這種“完”的動力變成一種“單”的學習, 天才的孩子會從小活在痛苦中。

孩子的知識、心智、性格、心理、心靈都需要一種同步的成熟, 這種成熟需要孩子具有廣泛的涉獵與興趣, 尤其在孩子高中以前, 把精力分佈在成長的各個方面是重要的。 小學學習的首要任務不應該是獲得知識, 那點知識算不得知識, 更不應該有太多考試。 從心理發展來看, 小學的任務有三:一是讓孩子喜歡學校, 通過快樂的學校生活來喜歡學習這件事, 比如組織興趣小組, 讓孩子對知識感興趣;(試問我們老師考慮過如何讓孩子快樂嗎?)二是促進孩子社會化,

Advertisiment
與同齡孩子交往, 建立社會友情, 適應群體規則、秩序, 懂得責任與義務, 愛護他人等等(教書育人);三是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與動手能力, 在家父母會幫辦, 學校可以補償家庭教育的缺陷, 當然也包括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不是考試)。

無所謂是一種後現代典型的心態, 既不隨同主流大眾, 也不追求個性宣揚, 自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學習、成長就好, 別人咋樣不在意也不怎麼搭理。 打不打架, 並不是男性化的判斷標準, 從社會發展來看, 男孩子會越來越女性化, 女孩子卻越來越男子氣, 這是獨生子女帶來的必然結果。 當然, 性別中性化也是世界的潮流。

Advertisiment
母親擔心孩子學習不緊張, 可能是不滿意孩子考試的成績, 事實往往是, 在小學學習中等, 好玩、隨意性強、興趣廣泛、動力旺盛的孩子更有未來的發展潛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