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生活式早教”成主流

何謂“生活式早教”, 就是宣導“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兒童早期發展”。 對於孩子來說, 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動場所, 因此, “生活式早教”特別強調家庭環境以及家人對孩子早期成長的重要性, 主張“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 而是教育父母”。

早教要“潤物細無聲”

外研社兒童發展中心“布奇”的發明者吳老師的女兒, 6個多月會叫媽媽, 14個月時能流暢地說6-8個字的句子, 有著敏銳的觀察力, 家裡某樣東西的位置動過, 她能很快發現;社交能力一流, 出去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 玩東西肯輪流、願分享;生活習慣很好, 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去,

Advertisiment
手髒了要求洗乾淨, 摔倒了自己爬起來, 晚上睡覺前主動刷牙洗臉……上述情節, 可以說並不是早教機構能夠輕易實現的培訓效果, 這蘊含著潛移默化的早教結晶。

由於是該領域的專家, 吳老師特別注重從五個方面:健康、科學、社會、語言和藝術, 帶領寶寶認知事物。 有了全面的育兒方向, 接下來就是親身充分與女兒互動:和女兒一起做遊戲、聽音樂、讀書、散步、收拾東西。 同時, 用心觀察孩子成長的變化, 在不同的年齡段採用富有針對性的育兒方法, 比如在給女兒做分豆子遊戲時, 訓練她的精細動作;在聽兒歌和其他類型的音樂時, 鍛煉她的語言和樂感;在收拾玩具時培養她的自理習慣。

發現身邊的“生活元素”

Advertisiment

據瞭解, 孩子首先用嘴來感知世界。 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為了滿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 就會非常享受於抓和扔東西, 如果這時家長要求孩子“不要動”、“安靜”, 就等於抑制了孩子正常的發展需要。 《布奇樂樂園》恰恰就是按照嬰幼兒的年齡段進行劃分, 每月更新一期。 類似的早教產品還有“巧虎”等, 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家長可以循序漸進地體驗與寶寶一同成長的樂趣, 教寶寶基礎知識, 給寶寶讀故事, 陪寶寶做遊戲, 一起看看配套動畫片, 這些, 可以說是一扇打開早教的門。 細心的家長要借機把孩子身邊的“生活元素”變成教具, 借機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寶寶樂園:電話、窗簾、牙刷、浴缸、毛巾、電視遙控器、沙發、抽屜、衣服鞋襪、茶杯、鍋碗瓢盆……一切就是和現實生活的完美融合,

Advertisiment
孩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認知水準。

現在行動, 你才是寶寶的啟蒙老師

“工作帶孩子, 都快忙死了, 哪還有心情早教?”談起“生活式早教”, 很多家長不以為然。 但專家認為, 家長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 僅依靠早教班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

外研社兒童發展中心的范老師介紹, 從寶寶接受早期教育的場所來看, 家庭式和中心式是兩種主要形式。 目前大多數嬰幼兒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 這種模式雖然有一定的優勢, 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視, 運用一套適合的早教產品, 在自己的家裡展開生活式早教,

Advertisiment
一定能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