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如何用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 發病率占兒科疾病的首位。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在季節轉換時可達到高峰。 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部分為細菌和支原體), 常繼發於病毒感染後, 使患兒病情加重, 如果能在疾病的早期就進行干預, 將有利於身體儘快康復。  

上呼吸道感染的分類

引起感冒的病毒種類很多, 容易發生變異。 根據感染源和臨床表現的不同, 常將上呼吸道感染分為以下幾類: 

普通型上感 

輕者常於受涼1~3天后出現鼻塞、噴嚏、流涕、乾咳及咽痛等, 可伴有發熱。 有些發病早期有陣發性臍周疼痛,

Advertisiment
與發熱所致的腸痙攣和腸系膜淋巴結炎有關。 重者尤其是嬰幼兒局部症狀不明顯, 但全身症狀較重, 可驟起高熱、咳嗽, 伴嘔吐、腹瀉, 嚴重者出現高熱驚厥, 俗稱“高熱抽風”。 可見咽部充血, 扁桃體腫大, 肺部呼吸音正常, 腸道病毒感染可見不同形態的皮疹。 病程約為3~5天。  

皰疹性咽岬炎 

好發于夏秋季, 表現為高熱、咽痛、流涎、厭食等。 體檢可見咽部充血, 咽齶弓、懸壅垂、軟齶處可見2~4毫米大小的皰疹, 周圍有紅暈, 皰疹破潰後形成小潰瘍。 病程為1周左右。  

咽結合膜熱 

常發生於春夏季, 在兒童集中的托兒所、幼稚園和學校中流行。 表現為發熱、咽痛及眼結膜充血, 咽部刺痛, 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 伴有胃腸道症狀, 如嘔吐、腹瀉等,

Advertisiment
病程1~2周。  

潰瘍性口腔炎 

為細菌感染所致, 主要是口腔各部位出現潰瘍, 局部疼痛明顯, 流涎、拒食、煩躁、發熱, 體溫可高達39~40℃。 體檢可見口腔黏膜充血、水腫, 舌、唇、頰、齒齦及上顎等處可見大小不等、界限清晰的潰瘍, 表面形成假膜, 可伴淋巴結腫大。 病程為1周左右。  

如何用藥 

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應及時治療, 否則容易引起中耳炎、鼻竇炎等併發症。 同時要注意休息, 多飲溫開水, 高熱時吃流質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也可用物理方法降溫(如冷毛巾敷前額), 或用小兒退熱藥。 有高熱驚厥史的小兒除用退熱藥外, 還要給予苯巴比妥類藥物以防抽筋。  

多數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所以, 要適當使用一些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

Advertisiment
劑型有注射劑、片劑、口服液、氣霧劑等。 其中, 氣霧劑給藥能使藥物迅速到達作用部位, 避免了在胃腸道被降解, 而在咽岬部能形成較高的藥物濃度, 從而起到較好的抗病毒作用。 由於用藥劑量小, 直接作用於患病部位, 與肌肉和靜脈注射相比減少了小兒的痛苦, 因此易於被小兒接受。 尤其在疾病早期時局部足量使用, 可阻止病情進一步加重, 有利於病情的早日好轉。  

呼吸道感染應以預防為主。 多進行戶外活動, 適量增減衣服, 經常開窗通風, 均衡營養, 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由於患了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後, 產生的特異性抗體並不一定能對抗下一次由另一種病原體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且抗體維持時間不長,

Advertisiment
而小兒進入集體托幼等機構, 兒童之間相互感染的機會較多, 因此要積極預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