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不良行為的矯正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希望,所以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許多父母按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可這些方法適合孩子們嗎?我們的許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承受了太多的苦難(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他們再也不願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一樣經歷太多的挫折和磨難, 於是給予了自己孩子無限的關注, 把他們認為“最好”的都給了孩子, 可他們也許不知道, 恰恰是這“無限的關注”給孩子們造成了無形的壓力。

孩子們為了解脫和反抗這種壓力,

Advertisiment
採取了自己的方式, 結果形成了許多有問題的行為和習慣, 比如尿床、孤僻、多動、好鬥、小偷小摸......讓家長和老師為此大傷腦筋。

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習慣該怎麼解決呢?按行為主義的觀點:所有的行為都是受到“強化”的結果, 要想使不適行為得以“消失”, 合適行為得以“保持”, 那就得更好地運用“消退”和“強化”技術。 具體的操作技術比如:認知——行為技術、系統脫敏技術、支援技術、厭惡技術、疏導技術、差別強化技術等。

具體到“差別強化技術”就是:運用“強化”和“消失”的原理提高期望行為的出現率, 降低需矯正行為的出現率。 它的實施可分以下幾個步驟:

1、指定期望出現和需矯正的行為。 如一個上課喜歡做小動作的孩子, 認真聽講就是他的期望出現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小動作就是需矯正行為。

2、確定“強化物”。 有精神和物質兩種。 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可以是老師一個鼓勵的微笑, 也可以是他喜歡的一種物質作為獎勵。

3、對期望出現的行為給予“強化”, 需矯正行為不給予“強化”。 當這個孩子認真聽講時就給予獎勵, 做小動作時就不給予獎勵。

4、使用“間歇強化”, 當期望行為經常出現時就不必每次都給予獎勵, 而應給予間歇強化, 這樣將更有助於期望行為的保持。

根據不同兒童自身的特點, 應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矯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