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明明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她自幼愛清潔、講衛生、做事認真, 可就是膽子特別小, 非常靦腆。 兩年前, 她的同桌同學得了肝炎, 她媽媽非常緊張, 叮囑她不要在街上亂吃東西, 飯前便後要洗手, 並告誡她說:“得了肝炎, 眼白髮黃, 對身體的危害可大了!”從此, 明明飯前便後洗手特別注意, 尤其是吃飯以前, 每次非要用肥皂把手洗得乾乾淨淨才肯進食。 漸漸地, 明明洗手的次數越來越多, 每天要洗十幾次, 而且一定要邊洗邊看表, 每次非洗到10分鐘不可。 父母勸她少洗幾次, 她就會發脾氣, 甚至不吃飯, 還常常因此而影響學習和休息。
Advertisiment
像明明這樣反復洗手的現象, 臨床上稱為“兒童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明知不必要, 但又無法擺脫, 反復出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 如走路時反復數電線杆的數目, 看天花板時反復數吊燈的數目, 上下樓梯時反復數樓梯的級數, 看圖書時反復數圖書裡的人數, 反復檢查作業做錯沒有, 反復檢查書包裡的東西少了沒有, 反復回想電視中的某個故事情節, 反復回想老師上課時講的內容, 反復回想某一句歌詞, 等等。 在兒童期, 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 年齡越小, 這種傾向越明顯。 強迫症多見於10~12歲的兒童, 而患兒的智力大多是正常的。
兒童強迫症的原因包括:性格因素性格內向、膽小拘謹、好思考、不活潑、優柔寡斷的兒童易患強迫症。
Advertisiment
若不予治療, 強迫症的症狀也可以發生輕重變化, 有時還會暫時自行緩解。 但是這些症狀會復發, 因此治療是必須的。 目前, 常用的治療有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和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可幫助那些伴有焦慮症狀的強迫症患者控制不自主行為。 患者主動參與治療過程, 並且在治療結束後繼續使用已學會的應對措施。 治療中患者被逐步地暴露於引起他們強迫行為的環境中。 例如, 強迫洗手的患者可能被迫去接觸一些他們所害怕的髒東西, 然後數小時內不允許洗手。 通過這種治療, 使患者認識到不舒服感可以不借助於儀式動作而逐步消失, 他們所害怕的災難也不會出現。
Advertisiment
認知治療通過幫助患者分析自己的感受, 區分不現實的想法, 從而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 許多治療者都將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聯合應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 那些只有強迫意向而沒有強迫行為的病人對認知治療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