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內心最隱秘的5種行為心理分析!

表情一、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 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 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 他偏向西, 帶有一種故意性。

基於此, 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 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 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 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

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 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 孩子從嬰兒到幼兒, 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

Advertisiment
換言之, 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去看待世界,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 成人認為孩子執拗, 相反, 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 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 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 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 他一定擔心寫不好, 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 因此會拒絕, 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 甚至懲罰, 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 通過這個例子, 應該瞭解, 孩子的熱拗、違抗, 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 因此, 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 你應認清原因,

Advertisiment
注意溝通, 正確引導。 要克制自己的情緒, 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 更不要打罵孩子, 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 成人的束縛、壓制, 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 受到威脅, 他們就會更執拗。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 可以互提意見時, 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 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 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表情二、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檯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 父母不肯, 孩子就大發脾氣, 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 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 只要我發脾氣,

Advertisiment
在人前大鬧, 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於是, 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 父母不答應, 孩子就大發脾氣, 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 久而久之, 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 脾氣也越來越大, 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 到了會走路的時候, 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 例如, 吃飯時想自己吃, 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 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 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 不過,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 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 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 不是哇哇叫喚, 就是倒在地上打滾, 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 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

Advertisiment
於是, 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 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

但是, 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 因此, 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 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 並且, 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 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 一旦不如意, 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 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 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 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欲望過於強烈, 而現實又無法滿足, 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 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 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 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發脾氣時, 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 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 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 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 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 去責怪、訓斥他。

表情三、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 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 一定要糾正。

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 例如, 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 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 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

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不能縱容。

表情四、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回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表情五、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

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不能縱容。

表情四、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回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表情五、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兒童肥胖會影響寶寶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嗎

    兒童肥胖會影響寶寶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對大腦的影響還沒有確切的資料顯示。對於1歲的寶寶,正好是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和飲食行為的時候,不一定要特別限制孩子的飲食量。讓寶寶參與到進食中,培養寶寶的獨立進食行為... [詳細答案]

  • 3回答

    留守兒童行為規範教育如何開展?

    關於給這個留守兒童行為規範教育時,你就需要多注意以下這些問題才可以:一、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證,但其內心情感極易被忽視,家庭關愛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難以滿足。 二、留守女童承擔著沉重的勞... [詳細答案]

  • 3回答

    如何開展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現在全社會都在關心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那麼,我們的社會也有做到這些,才能起來很好的作用。這些措施是:一是國家及地方應當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農村留守兒童因為隨著我們工業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詳細答案]

  • 5回答

    怎麼開展兒童心理教育?

    想給小孩進行好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就需要這樣來對小孩進行心理教育才可以:1.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在家庭中,父母既要盡保護子女的責任,也有教育子女的責任。2.培養獨生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生子女... [詳細答案]

  • 5回答

    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

    根據你的情況來看,你想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可以進行這樣的教育方法:1、用教師的情感來感染留守兒童。在教學中,教師的情緒感染力是一種間接的、同時又是無形的情緒情境。教師是影響學生最積極,最...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