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番禺10歲男孩疑被父親殺死事件備受關注,虐待兒童的話題也引起熱議。 兒童少年心理行為專家表示,虐待會對兒童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但當受到虐待時,兒童由於很難有能力、有意識主動向醫院或有關機構尋求幫助,往往待到孩子上初中、高中及以後時,問題才被發現,但此時已錯過了最佳心理幹預期。
忽視也是一種虐待
虐待兒童,意味著對尚未自立的兒童所應有的權利的剝奪或侵犯,包括軀體虐待(如虐待方式:拳打、腳踢、鞭抽等)、忽視和性虐待等主要形式。 如同軀體虐待一樣,父母或照料者對兒童的疏忽或漠視也會對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傷害。
Advertisiment
在不少人看來,家中都是一個孩子,誰捨得虐待呢?專家表示,從有關調查研究以及實際接觸來看,現如今兒童受虐待的情況並不少見,家長打罵更是常有的事。 因為傳統觀念的“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大人不容易把打孩子和虐待聯繫起來,加上有“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受到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後多是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 不過有學者指出,什麼樣的打才算是虐待,什麼樣的疏忽才會傷害孩子身心,目前還難有權威的界定。
從小埋下“禍”根成年難根治
面對虐待,兒童很難有能力、有意識主動向醫院或有關機構尋求幫助,不少孩子待到上初中、高中以後,問題才被發現,專家介紹,
Advertisiment
專家說,“我們所接觸的患者多是成年人”,他們是在成長後出現婚姻、育兒、交友等心理問題去醫院諮詢,追根溯源才發現問題來自童年的被虐待。 這樣的後果是,孩子錯過了及時的干預,心理精神問題日積月累得不到解決和疏導,到成年後很難徹底根治,終其一生都將受到影響。
走入人際關係進退兩極端
大量研究發現,受虐待兒童存在多方面的情緒、心理等問題,自我防範意識和對抗意識容易走入極端。
Advertisiment
受虐待兒童常常顯得過分警覺,對環境中任何有關傷害性刺激的蛛絲馬跡保持高度警惕,並作出迅速攻擊,遭受軀體虐待或忽視的兒童還表現出較多的品行障礙問題、注意問題、多動、破壞行為、反社會行為等。 其同伴關係也存在嚴重困難:一方面,這類兒童與同伴交往時表現出較高的攻擊傾向。 他們往往對小夥伴友善的接近報以憤怒和攻擊,對同伴的痛苦常感到不快或憤怒而不是同情。 另一方面,這些兒童表現出較多的社會退縮行為,特別是在陌生的同伴群體中顯得社交技巧極端欠缺。 高攻擊性和高社會退縮,是受虐待(特別是軀體虐待和忽視)兒童在同伴關係中的兩種典型表現,這類兒童也因此而遭到同伴的拒絕和遺棄,以致越來越深地陷入社會孤立的處境之中。
Advertisiment
專家說,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這種同伴關係的困難和社會孤立狀態可能持續存在,從而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交友以及更好的融入社會,並從多方面影響兒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準。
■建議
從小加強防虐知識宣傳
據瞭解,目前國內,對於受虐待兒童還缺乏一定的充足有效的救助機制,能夠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及時解決虐待帶來的問題的家長還是很少,不妨多借鑒下國外的一些做法,如果鄰居、老師發現孩子遭到家庭暴力,可撥打“防止虐兒會”之類的熱線電話或報警,讓社區政府、警方出門協助及時干預。 還可成立以志願者為主的防虐組織,希望有醫務人員、心理專家、教師等人士積極加入,為受虐兒童提供醫療、法律援助、心理諮詢等方面的免費服務,同時與學校、幼稚園聯合,在學生中開展防虐知識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