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檢查正常的“小凡”, 因幼時食用的副食品多為軟爛食材, 不需舌頭、牙齒攪拌咀嚼, 口腔刺激不足, 出現口齒不清、難發音的現象, 但經語言治療師予以1年多的構音治療後, 逐漸拋棄“臭乳呆”的形象, 變身為字正腔圓的說故事高手。
大千醫療體系語言治療師陳清栩表示, 人體從出生後, 構音器官由大動作開始發展, 然後趨於精細協調動作, 因此, 語音發展有階層性, 先是各種不同的聲音組合, 從“嘗試—錯誤—嘗試—建立”中進步到真正的語音, 讓兒童能慢慢控制構音動作的力度和協調,
Advertisiment
臨床會發生構音異常的可能原因有很多。 許多父母將“構音異常”歸因於舌頭太短, 其實, 假如孩子的舌頭可以伸長至牙齒外並舔到上下唇, 基本上就不會產生構音異常。
認知障礙也是構音異常的可能原因之一。 認知障礙會導致兒童無法理解並正確的模仿他人的口型動作, 因此難以發出正確的聲音。
此外, 聽力損失也是常被家長忽略的因素。 一般臨床上測量聽力損失程度的方式有音量和頻率兩種。 音量是聲音的大小, 以分貝(dB HL)計算;頻率是聲音的高低, 以赫茲(Hz)計算。
輕度聽力損失 生活行為難分辨
Advertisiment
臺灣陳清栩語言治療師表示, 有些聽力損失是較低頻率聲音聽得到, 較高頻率聽不到。 假設某位輕度聽損兒童的聽力狀況是頻率2000到6000赫茲, 音量大小是40分貝, 因此若小於40分貝的聲音就會聽不見, 像是ㄒ、ㄙ、ㄕ的頻率是2000到6000赫茲, 音量是20到40分貝之間, 他就會很難聽辨ㄒ、ㄙ、ㄕ, 也會很難仿說“西、蘇、書”。
需注意的是, 輕度聽損的兒童仍可以聽見娃娃哭聲、狗叫聲或機車聲等, 在熟悉環境中, 他們能因看懂手勢和表情而可準確完成口語指令, 舉例來說, 看到吃飯知道要拿碗, 並不是真的聽到媽媽叫他拿碗。 這樣的情況不影響日常生活行為, 通常很難讓家長發現兒童聽力可能是有問題的。
構音異常太複雜 早期就醫找方法
陳清栩語言治療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