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吃太咸易患心臟病和中風

據專家研究報導, 兒童長期吃鹽超標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 而血壓上升則會容易增加他們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所以家長一定要特別的注意。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食物都含有較高的鹽分, 孩子還是少吃一些為好。

兒童吃太咸易患心臟病

有調查者研究了多名兒童7天的飲食習慣, 記錄他們吃鹽的分量和血壓水準, 發現每天多吃1g鹽, 都會令血壓值上升0.4mmHg。

醫生說, 普遍來講, 3歲小孩每天最多只可吃2g鹽, 4~6歲的最多吃3g, 6歲以上控制在3~5g, 嬰兒則不應吃有鹽的食物。

鹽多影響鋅吸收

兒童的口味是跟隨家長的,

Advertisiment
若父母飲食習慣偏鹹, 小孩也會愛吃鹹的食品。 吃得過鹹, 直接影響兒童體內對鋅的吸收, 導致孩子缺鋅。

但是很多人有喜好吃梅菜、鹹魚和臘肉等習慣, 這些食品含鈉量廣泛高, 小兒應當儘量避免。 除此之外, 豆瓣醬、辣醬、榨菜、酸泡菜、醬黃瓜、黃醬(大醬)、腐乳、鹹鴨蛋、罐頭、香腸、豬肉松、油條和速食麵等也應當儘量避免。

吃鹽太多越補越缺鈣?

如果家庭中的飲食習慣偏好“重口味”, 吃過多鹽, 體內鈣的排出量也就增多:人體每排泄1克鈉, 同時耗損26毫克鈣, 人體排出的納越多, 鈣消耗越大。 同時, 補鈣的吸收效果也不好, 可導致骨質脫鈣, 骨質發育不良等。 兒童補鈣, 別一味看食補, 也應當注意“食減”, 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

Advertisiment
泡菜、酸菜、醃肉等醃制食品在製作時需要大量的鹽, 對孩子的健康有影響, 不僅如此, 醃制食品的亞硝酸鹽也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總之這類食品孩子也應當少吃。

兒童飲食“四少一多”

兒童飲食以平淡為主。 味精、醬油、蝦米等含鈉極高, 但由於風味和養分, 小兒可限量進食。 父母給小兒的膳食調味品, 應做到“四少一多”的原則, 即少糖、少鹽、少醬油、少味精、多醋。 同時, 還應當儘量避免上述提及的鹹、醃食品、罐頭和含鈉高的加工食品。

乖乖網建議, 1~6歲的幼童天天食鹽不應超過2克, 1周歲以前以逐日不超過1克為宜, 3個月後的嬰兒可恰當吃些鹹食。 對患有心臟病、腎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兒童, 更應嚴厲控制飲食中的鹽攝進量。

建議用“餐時加鹽”的方法控制食鹽量,

Advertisiment
既可以照料到口味, 又可以減少用鹽。 “餐時加鹽”, 即烹調時, 或起鍋時, 少加鹽或不加鹽, 而在餐桌上放一瓶鹽, 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 由於就餐時放的鹽重要附著於食品和菜肴表面, 來不及滲進內部, 而人的口感重要來自菜肴表面, 故吃起來鹹味已夠。 這樣既控制了鹽量, 又可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

避免孩子攝取高量鹽, 應注意

注意隱性鹽

很多食物本身就含有鹽分, 比如紫菜、芹菜以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肉類、魚類。 在烹製這些食物時, 放鹽量要比其他低鹽的食物少。 此外, 乳酪、餅乾、麵包、海苔、薯片等食物中, 同樣含有較多的鹽分, 選購時, 需要注意包裝上的配料表或儘量避免購買。

Advertisiment

根據寶寶的身體狀況

如果寶寶患有心臟病、腎炎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要嚴格控制飲食中的鹽的攝入量。 但是當寶寶出現腹瀉、嘔吐或是夏季出汗較多時, 鹽的攝入量可比平時略增加一些。

不要以自己的口味去衡量寶寶的

寶寶對食鹽的敏感度高於成人, 因為對食鹽的敏感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當食物中鹽的含量為0.25%時, 成人可能感覺不到咸, 但寶寶卻完全可以感知到。

因此, 當成人感覺咸淡適中時, 對寶寶來說可能已經較鹹了, 而寶寶又無法表達, 只能去慢慢適應這樣的鹹度, 最後改變了一生的口味。 因此, 寶寶3歲之前的膳食不僅需要單獨加工製作, 而且需要全家人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