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吃成人藥 易陷三大誤區

由於現在兒童專用藥物非常少, 因此兒童吃成人藥物的情況非常普遍。 人人都知道兒童和成人用藥有區別。 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 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服用劑量的不同, 而藥物本身是可以混用的。 事實上, 這種普遍的認識存在偏差, 兒童和成人的體質存在很大差異, 藥物產生的毒副作用較之成人更為明顯, 因此在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劑型等方面都應特別講究, 否則就容易陷入誤區, 造成兒童藥物中毒, 致殘甚至喪命。

縮量服用成人藥 用藥方法不科學

現在家庭自購藥品服用的現象很多,

Advertisiment
許多家庭都備有“小藥箱”, 自行解決孩子的一些“小毛病”。 但由於家長普遍缺乏專業的藥理知識, 往往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 比如很多家長都認為, “孩子生病, 吃成人藥物沒有問題, 只要適當減少劑量就行。 ”但想當然地將成人藥物縮量給兒童服用卻存在很大風險, 給孩子的健康埋下極大隱患。

藥理專家指出, 兒童與成年人不只存在體重上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很大差別, 縮量服藥並不能保證用藥安全。 兒童身體各組織器官尚未發育完全, 特別是肝、腎等藥物代謝器官尚未成熟, 解毒、排泄功能較弱, 因此有些成人能用的藥物即使減小劑量小兒也不宜服用。 例如抗菌藥“氟喹諾酮”可引起關節病變,

Advertisiment
妨礙軟骨的正常發育, 18歲以下未成年人都不能用;“四環素”會影響小兒骨骼生長, 且讓牙齒變黃, 8歲以下兒童不能用;慶大黴素可引起小兒腎中毒、耳聾;“去痛片”中的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 都必須慎用。

專家提醒家長最好不要貿然給孩子自行用藥, 孩子生病應及時上醫院確診, 謹遵醫囑用藥。 即使是自己為孩子選擇藥物, 也應首先看藥物說明書中有沒有標注兒童劑量, 有標注可以服用, 沒有的話則需要諮詢醫生;同時應充分考慮兒童的生理特點和年齡段,儘量規避已知的高風險藥物, 並遵照藥物說明書限定的劑量嚴格用藥。

說明書含糊其辭 用藥劑量不準確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藥品由於不是專門的兒童用藥,

Advertisiment
在說明書上對兒童劑量往往含糊其辭, 比如使用“小兒酌減”、“遵醫囑”等模糊字眼, 或者讓使用者按照兒童的體重, 自行計算兒童的用藥劑量。 按照這種計算方法, 孩子有時只能服用1/4片甚至1/8片, 切分難度很大, 而體重偏大的“胖墩兒”計算結果又容易偏大, 甚至超過成人的用藥劑量, 也讓不少家長犯愁。

專家表示, 藥物服用時劑量正負誤差不能超過5%, 因為劑量偏小, 不能發揮藥效;劑量超標, 又容易產生毒副作用。 但目前不少藥品說明書措辭不清或服用方式不明確, 家長自己很難準確掌握劑量, 應儘量在醫生或藥劑師指導下用藥。 同時應把握的大前提是, 孩子用藥量絕對不能超過成人, 即便按照體重計算已經超過成人用量,

Advertisiment
但也應按照成人參考量的最低值來用藥, 以確保安全。

隨意改變藥物劑型 易增藥物毒副作用

另一方面, 為了符合兒童用藥劑量或方便喂服, 不少家長或把成人用的藥片切分、碾碎後給孩子服用, 或把藥物膠囊內容物倒出來喂兒童, 甚至把針劑改為口服, 給患兒服用。 這些隨意改變藥物原有劑型的做法, 不但減弱了藥效, 還容易增加藥品的毒副作用, 造成不良後果。

藥片分割後不但味道更苦, 孩子很難接受, 更重要的是破壞了藥物的包膜和膠囊, 有些包膜或膠囊本來能起到緩釋、控釋、腸溶、遮味等作用, 分割之後就會失去這些特殊保護作用, 不僅使藥物的原有劑型局部生物效應受到破壞,

Advertisiment
某些藥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 並加重病情。 而針劑改為口服, 藥效也往往會大打折扣。 專家建議家長在平時應儘量選擇適合兒童的專用劑型的藥品, 若必須使用成人劑型的藥品時也一定遵照醫囑服用, 不得自行隨意更改。

保障兒童用藥安全, 需要國家加大兒童用藥的監管力度, 需要生產企業多開發適合兒童服用的藥物劑型, 更需要父母切實掌握科學的用藥常識。

相關用戶問答